解码“胜战”

作者:张陵    发布时间:2024-04-11   
分享到 :

抗美援朝,一场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之战。长篇报告文学《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任司令员》态度鲜明地坚持了这个基本历史观点,再现了新中国的那段艰苦岁月,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作家丁晓平新作《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任司令员》尊重报告文学的创作规律,从人物形象塑造入手,梳理历史的线索,聚焦志愿军指战员,叙述了一个新生大国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境况下,党中央和毛泽东英明决策,前线将士浴血奋战,最终打败强敌的伟大历程,全书构思精巧,视角独特,读解新颖,写出了新意,写出了历史精神,也写出了时代的精气神。

《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位司令员》展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和决心。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是否出兵援助朝鲜,在中南海引起了激烈争议。毕竟,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和军队都需要休养生息,国家亟需把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来。这种情况下,新中国其实是无力再打一场实力如此不对等的战争的。然而,经过反复权衡,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临危受命的彭德怀率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入朝后,许许多多新问题的出现,让身为统帅的彭德怀压力如山。然而,他却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军事才能,把压力转化为“胜战”优势,先后发起五次战役,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最终迫使美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胜战》以细节刻画了以彭德怀为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任司令员敢于担当、敢打敢胜的高尚品格。每一场战役,都是在啃硬骨头。在第三次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之时,看到志愿军面临的诸多困难,特别是后勤补充的困难,彭德怀及时下令部队停止向南追击,巩固现有的阵地。在和金日成首相讨论前线局势时,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跳出来,要求志愿军部队乘胜向南追击。彭德怀深知,新上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正布下一个大口袋,等待中朝军队“一气呵成”入瓮。面对拉佐瓦耶夫的干预,彭德怀耐心分析战场态势,讲道理摆事实,指出我们绝不能靠侥幸取胜。在拉佐瓦耶夫情绪失控后,他义正词严:“不能拿我们志愿军几十万战士的生命去赌博!”他的正确看法当场得到了金日成的支持,向中央汇报后,也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这段故事,只是彭德怀整个志愿军司令员生涯的一个小插曲,书中却描写得详实精彩,写出了一个中国军人的政治品格,写出了我军高级将领的军事智慧和指挥艺术,更是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彭德怀。他后任的几位志愿军司令员,如陈赓、邓华、杨得志、杨勇等人,虽然个性各异,指挥风格不同,但思想品质与彭德怀一脉相承,都是敢于胜战、能够胜战的将领。

《胜战》以生动可读的故事彰显思想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一,作品回应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这种观点站在西方的立场上,以学术为名,否认新中国领导者们的历史性正确决策,否认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的正义性,从而否认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作品通过对历史现场的真实还原和对五任司令员的真实描写,展现给我们的是:任何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都会尽最大努力避免战争、消除战争,中国人民一直都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彼时的中国人民刚刚翻身解放,国内硝烟刚散,比任何时候都珍惜和平,都需要和平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但当时形势下,我们只有敢于“亮剑”,打败战争的制造者,和平才能真正实现。这种选择其实相当痛苦而艰难,只有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战略家才有勇气做这样的选择,下这样的决心。历史事实证明,这场胜利,确立了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中华民族有机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享受了真正和平发展的生活。

其二,作品通过朝鲜战场的较量表明:正义的力量、和平的力量、中国人民的力量才是“胜战”的力量。作品塑造了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特别是中国军队将领的形象,感人至深。美军将领中,许多人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如麦克阿瑟、李奇微等人,战场经验远超中国军队将领。可最终,他们却成为中国军人的手下败将。人们会问,这是为什么?中国军人是怎么胜利的?作品用很浅显的道理告诉我们:中国将领既是身经百战的军人,又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人、政治家,他们在任何时候都知道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知道打军事仗,也知道打政治仗。中国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中国人民的军队,这个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正义之师、和平力量。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是“钢多气少”,志愿军是“钢少气多”。这个气,就是国家之“气”,民族之“气”,人民之“气”。它们凝聚成胜战之势,能压倒任何强敌。

(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