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啟迪 寶貴的教益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29年史稱“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近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以下簡稱《黨史》二卷),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央有關重要文獻為依據,充分吸收30多年來黨史學界的重要研究成果,全面准確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平凡歷程,正確總結了黨在這29年中的歷史經驗。今天,學習《黨史》二卷,回顧這段歷史,心潮澎湃,感悟良多,深受教育和啟迪。
一、29年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
翻開《黨史》二卷,我們的思緒不禁又回到了那充滿希望、充滿艱辛的令人難忘的歲月。那是一個艱苦奮斗的年代,一個樂於奉獻的年代,一個意氣風發的年代。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描繪著改天換地的宏偉藍圖,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到1978年,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了幾倍、十幾倍的增長,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的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起來,幾乎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比舊中國最高年產量有了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建立起鞏固的國防﹔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高。
我們尤其要看到,新中國這29年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十分來之不易的。
(一)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在受到國際封鎖、遏制和戰爭威脅的環境下進行的。
新中國成立不久,美帝國主義就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給我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迫使我們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隨后,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採取封鎖、遏制、“和平演變”等各種手段,妄圖阻撓中國的發展。中蘇兩黨之間在5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分歧,直至50年代末蘇聯撤回專家、撕毀合同,惡化中蘇關系,使我國蒙受巨大經濟損失。60年代由中蘇論戰所導致的兩國國家關系嚴重惡化,蘇聯霸權主義給我國安全帶來嚴峻復雜的局面。面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戰爭威脅,處於國際冷戰下的大環境,無疑會大大增加我國經濟建設的困難和壓力。
(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在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取得的。
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面臨的是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艱難局面。作為一個當時有著幾億人口、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非常困難和復雜的問題。我們黨缺乏現成的經驗。建國初期,黨主要學習蘇聯的模式。經過幾年社會主義改造,黨的注意力逐漸轉移到經濟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上來。正如《黨史》二卷所介紹的,毛澤東已感到,“蘇聯方面暴露了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鑒”。從毛澤東提出《論十大關系》,到黨的八大開啟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歷史時期,以及后來經歷的曲折發展,我們黨總體來講是在封閉、半封閉的狀態下,在沒有別國的經驗可資借鑒的情況下,艱辛探索著走過來的。
(三)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黨和人民艱苦奮斗得來的。
在這29年中,我國由於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落后,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條件都相當艱苦。但是,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以當家做主的嶄新精神風貌,在黨的領導下奮力投入國家建設。“一五”計劃時期,工人階級一馬當先,站在工業化建設的前列,深入開展增產節約和勞動競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面對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暫時經濟困難的嚴峻考驗,黨帶領人民同自然災害和物質匱乏進行了頑強的斗爭。60年代前期,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高速度、高水平探明和開發大慶油田,以大寨和河南林縣人民開鑿紅旗渠為代表的農村改造山河的壯舉,“三線”建設的全面展開,等等,無不是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取得的重要成果。“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我國廣大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克服種種困難,堅守工作、生產崗位,盡可能減少“文化大革命”給經濟建設帶來的損失,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
《黨史》二卷正確把握黨的這29年歷史的本質和主流,從9個方面概括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明確指出,“綜觀新中國成立后29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些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就為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黨在這29年的歷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真實記錄。
二、29年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
在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經驗,又不斷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用來指導新的實踐,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在這29年間,艱辛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並在這一探索過程中積累了治國理政的豐富經驗。“事非經過不知難”,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總結這29年的歷史經驗,我們就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些歷史經驗何等彌足珍貴。在這方面,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始終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得出的基本經驗。新中國成立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后,面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艱巨任務,黨始終注意立足中國實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建國初期,我們曾學習、借鑒蘇聯的模式。但時間不長,黨中央和毛澤東即發覺照搬蘇聯模式行不通。以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為重要標志,表明黨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思路逐步清晰,展現出黨為尋找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而多方面進行探索的生動景象。
黨的八大之后,黨進一步在實踐中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央領導人提出了一系列搞活經濟的新思路,並醞釀和准備以簡政放權為內容的國家行政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勝利完成。隨后,黨在領導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確認識和政策思想,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探索成果。
(二)始終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
我們黨是從戰爭年代血與火的洗禮中成長壯大起來的。黨來自人民、依靠人民,人民信任、擁護和支持黨,黨和人民始終保持著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
面對新中國成立后艱巨復雜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任務,我們黨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一切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毛澤東提出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旨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盡可能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服務。毛澤東號召建設的“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體現了黨對發揚人民民主的充分重視。
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廣大人民群眾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始終堅信我們的黨,擁護我們的黨。而對60年代初期的嚴重經濟困難,毛澤東和黨中央領導人身體力行,組織調查組或親自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領導與人民,干部與群眾,休戚與共,同甘共苦。人民群眾體諒國家困難,服從國家利益,近八百萬職工、一千萬城鎮人口回到農村艱苦創業。黨正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終於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國民經濟的調整任務,並進而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在這29年的歷史中,無論勝利與歡樂,還是曲折與困難,黨和人民緊緊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這就是貫穿在《黨史》二卷中的一條紅線。
(三)始終堅持培育和弘揚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
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這29年,是一個艱苦創業的年代,是黨帶領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改變中國“一窮二白”面貌的年代。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不會忘記當年生活的艱辛,同樣也不會忘記當年火熱的生產、工作場面。《黨史》二卷記述了29年特別是10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黨所培育和弘揚的偉大時代精神,給人以無窮的回味與遐想。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抗美援朝的戰爭歲月裡,培育了融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和國際主義為一體的抗美援朝精神。60年代初期,面對國內嚴重經濟困難和國際霸權主義的巨大壓力,黨和人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團結一致,艱苦奮斗,培養起自強自立、不依附於人、不怕鬼、不信邪的大無畏精神。在經濟建設和科研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等先進典型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成為時代楷模﹔以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鄧稼先等為代表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人員、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埋頭苦干,默默奉獻。他們奏響了時代的強音,培育了“鐵人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
所有這些,我們都可以從《黨史》二卷中深深感受到,29年中,黨和人民以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推動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航船劈波斬浪,勇往直前。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精神,而這一偉大的精神,不僅是當時那個年代不竭的力量源泉,同樣也是我們當今時代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29年經歷的曲折教訓深刻
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這29年,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曲折中發展的29年,成就與失誤、經驗與教訓錯綜交織。因此,如何反映和看待這個階段黨經歷的失誤和曲折,就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黨史》二卷實事求是地記載了黨自1957年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之后所犯的“左”的錯誤,客觀地分析了犯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認真總結了其中的深刻教訓,讀后令人信服。這裡,我著重談三點體會。
(一)一段時期內對世情、國情、黨情的誤判,導致黨的思想理論一度出現重大失誤。
《黨史》二卷讓我們感到,黨在這29年中的最大失誤,是搞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而“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夠發生並持續十年,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黨的領導人毛澤東對世情、國情、黨情的錯誤判斷,從而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並以這一錯誤理論指導著“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
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后,國際政治形勢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中蘇關系由於意識形態上的激烈爭論和蘇聯的霸權主義行徑而日益惡化,社會主義陣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因此陷入分裂。面對當時社會主義各國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發生的深刻變化,毛澤東認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共產黨、工人黨變成修正主義了,中國面臨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的包圍和嚴重的戰爭威脅。
從這樣一種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出發,毛澤東又進而對當時我國的階級斗爭形勢及黨和國家的政治狀況做了完全錯誤的估計,認為,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還存在著整個社會范圍的階級對抗,階級斗爭仍然是社會中的主要矛盾,中國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相當大的一個多數的單位的領導權被“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所把持,黨的領導層出了“修正主義”,甚至認為中央出了“修正主義”,“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他們現正睡在我們的身旁”。基於這種對國際戰爭威脅的過分估量和對國內、黨內形勢的錯誤判斷,毛澤東決定採取“文化大革命”這種形式,公開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群眾,把被所謂“走資派”篡奪了的權力奪回來,才能“避免出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結果導致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犯了“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
(二)沒能准確把握客觀規律,導致經濟建設出現重大挫折。
《黨史》二卷通過對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經歷的曲折所作的記載和分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后,黨中央、毛澤東提出15年趕超英國的設想,雖然代表了人民群眾希望盡快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願望。但黨由此而產生的“急於求成”、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的一系列“左”的政策和做法,則使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受到嚴重挫折。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客觀經濟規律是科學,是人的主觀意志不能違反的。而黨當時為了在鋼產量和某幾項工業產品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採用群眾性大煉鋼鐵的辦法,完全違反了客觀規律,不僅鋼產量沒有大幅提高,還造成資源浪費、森林濫伐。“大躍進”的發動,導致各地弄虛作假,浮夸蠻干,盲目提指標、上項目,爭相“放衛星”,水稻畝產13萬多斤的離奇典型也被報道出來。而以“一大二公”為基本特點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則使“平均主義”、“大鍋飯”、“共產風”盛行,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違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夸大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提出超越歷史發展階段的目標和方針、政策,導致黨在領導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出現嚴重失誤。正如鄧小平后來所指出的,“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面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
(三)頻繁的階級斗爭和政治運動,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翻開《黨史》二卷,我們不難看到,在這29年中特別是進入50年代后期,各種以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為標志的政治運動頻繁。從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到1959年全黨范圍的“反右傾”,從1964年的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到1966年開始、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這一場一場的政治運動,嚴重沖擊了經濟建設,扭轉了集中精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向,把許多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上升到敵我矛盾的層面,使不少人受到打擊和傷害,社會也因此而動蕩不安。
我國進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正是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關鍵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一些國家抓住這一機遇發展經濟,而我們卻把主要精力放在階級斗爭、路線斗爭上,無法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進一步拉大了我國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差距。
從學習《黨史》二卷中我們深深認識到,“以階級斗爭為綱”和以“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方式搞大規模的政治運動,隻能給黨和國家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強調: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總書記講到的“不折騰”,在會場和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這就充分表明,人們對過去那個年代搞運動、好折騰的刻骨銘心,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走上健康發展之路的由衷擁護。
毛澤東曾經說過:“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我們的事情就辦得好一些。”世界上沒有哪個政黨是不犯錯誤的。我們黨是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黨,這並不是因為它從來不犯錯誤,而是因為它敢於正視、勇於糾正錯誤,並善於從錯誤和曲折中吸取深刻的教訓。實事求是地反映黨在這29年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深入剖析出現錯誤的根源,研究防止重犯這些錯誤的辦法,這正是《黨史》二卷所持的科學態度。
四、29年走過的道路啟迪后人
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這29年,是承前啟后、深刻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29年。縱觀這29年的歷史,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黨探索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雖然曲折坎坷,但這條道路引領中國人民豪邁地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古老的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學習《黨史》二卷,黨在這29年走過的道路,永遠啟迪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地走向未來。
(一)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堅定不移地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經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黨已經勝利實現了這個偉大的歷史轉折,並經過30多年的實踐,社會主義中國已經走上了科學發展之路。
黨開創的這條道路,是中國人民的富強之路、幸福之路。新中國成立至今的前29年,黨為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付出過沉痛的代價。之后的32年,黨成功地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庄大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學習《黨史》二卷,啟迪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科學發展,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不懈奮斗。
(二)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動力。
新中國成立后的前29年,我們黨是在封閉半封閉的條件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的。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取得的成就和進步已屬不易。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難以成功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經過32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深深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建立起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學習《黨史》二卷,我們會更加深切地感悟到,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三)毫不動搖地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黨始終成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在完成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一歷史任務后,黨始終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這29年中,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開展還是在遭遇困難曲折的情況下,我們黨都是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動亂時期,我們的黨、人民政權、人民軍隊和整個社會的性質都沒有改變,黨顯示了偉大而頑強的生命力。黨在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開啟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之后,不斷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學習《黨史》二卷,我們會從中深深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不愧是一個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光明磊落的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黨。從而自覺增強對黨的信任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堅定不移地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是一部展現29年黨的艱辛探索的厚重史書,是一部正確總結歷史經驗的權威性黨史基本著作。今天,在迎接建黨90周年的時候,學習《黨史》二卷,堅持以史為鑒,我們一定能從中受到深刻的啟迪和寶貴的教益,增添不斷開拓前進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