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和朝鮮戰局的穩定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0-18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祖國人民的重托,在夜幕的掩護下,按照預定計劃,從安東(今遼寧丹東)、長甸河口、集安(今屬吉林)三個口岸,跨過鴨綠江,秘密進入朝鮮戰場。從此,開始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驕橫的美帝國主義根本沒有料到中國會出兵參戰。志願軍入朝時,由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已進佔平壤、元山一線,並分東西兩線以最快速度向朝中邊境推進,形勢非常嚴峻。鑒於志願軍隱蔽入朝尚未被敵察覺,毛澤東、彭德懷當機立斷,改變原定入朝后先組織防御戰的計劃,決定採取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立即發起進攻。10月25日,已作好戰斗准備的志願軍與長驅直入的敵軍遭遇,打響了出國作戰的第一次戰役。這一仗利用戰略上的突然性,給冒進之敵以出其不意的打擊。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志願軍首先採取邊打邊進的戰法,分途各個殲滅冒進之敵﹔隨即又集中志願軍主力在雲山戰斗中給美軍“王牌”部隊騎兵第一師以沉重打擊,並在東線成功阻擊了北上馳援的美軍。經過連續作戰,至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時,志願軍殲敵1.5萬余人,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麥克阿瑟吹噓的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計劃。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使志願軍在朝鮮站住腳跟,為爾后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一年以后,中國人民將10月25日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

志願軍突然出現在朝鮮戰場上,令美國決策當局和在東京的麥克阿瑟大吃一驚,但他們仍錯誤地低估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力量,認為中國不敢也沒有能力與美國較量,即使出兵也不過是為保衛邊防安全和中朝邊界的電力設備。麥克阿瑟立即由東京飛到朝鮮前線,部署全面攻佔朝鮮北部、於“聖誕節(12月25日)前結束戰爭”的總攻勢。針對美方戰略上的錯誤判斷和恃強驕傲的心理,毛澤東、彭德懷決定採取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的方針,部署志願軍於11月下旬發起第二次戰役。戰役開始后,志願軍先以一部在朝鮮東北部長津湖地區節節阻擊,誘使敵軍逐步深入預設戰場,然后志願軍主力突然發起猛烈反擊,分東西兩線包圍、殲滅和重創包括美軍“王牌”部隊陸戰第一師在內的大批敵軍,再戰告捷。至12月24日戰役結束時,中朝軍隊共殲敵3.6萬余人,收復了平壤及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所有地區,朝鮮人民軍一部並進至三八線以南部分地區。第二次戰役大大鼓舞了中朝人民的士氣,進一步顯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威,迫使“聯合國軍”轉入戰略防御,扭轉了朝鮮戰局。

在遭到連續兩次沉重打擊后,“聯合國軍”營壘內部意見分歧,士氣低落。英、法等國主張在三八線停下來,謀求通過談判結束戰爭﹔美國為穩住陣腳,被迫同意討論停火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指出:“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據此,1950年12月底至1951年1月上旬,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第三次戰役,一舉突破敵人在三八線的設防,將戰線向南推進80至110公裡,佔領了漢城,迫使“聯合國軍”后撤至北緯37度線附近地區。此役共殲敵1.9萬余人。這一仗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的震撼。嗣后,志願軍主力后撤進行休整,准備春季攻勢,隻留少數部隊在第一線擔負警戒任務。

1951年1月下旬,“聯合國軍”乘志願軍連續作戰、極度疲勞、運輸線延長、補給困難之機,集結兵力23萬余人,以大量飛機、坦克、火炮支援,在200公裡寬的戰線上發起全線反扑。中國人民志願軍立即停止休整,同朝鮮人民軍共同進行第四次戰役。中朝軍隊採取堅守防御、戰役反擊和運動防御等多種作戰樣式,把運動戰與陣地戰緊密地結合起來,在予敵以大量殺傷后,主動撤離漢城,在向北轉移中繼續抗擊敵人。至4月下旬,終於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整個第四次戰役,是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但中國人民志願軍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與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奮戰,從被動中爭取了主動。這次戰役共殲滅敵人7.8萬余人,數量超過前三次戰役的總和。其中,志願軍殲敵5.3萬余人,自身傷亡4.2萬余人。根據“聯合國軍”在戰場上遭到打擊時撤退快,爾后轉入反扑也快,致使志願軍沒有時間進行休整的情況,中央軍委於2月上旬決定增派志願軍入朝,實行輪番作戰的方針。參加輪番作戰的第二批部隊迅速集結,開赴第一線作戰。

4月初,志願軍總部根據種種跡象判斷:“聯合國軍”進佔三八線以后,很可能從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企圖再次以兩面夾擊的戰法,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一線。為奪取戰爭主動權,中朝軍隊於4月下旬發起第五次戰役,先后在西線和東線進行兩個階段的進攻作戰。取得勝利后,主力向北轉移准備休整時,對敵情估計不足,轉移部署不夠周密,在“聯合國軍”趁機快速反扑時,一度陷於被動地位,志願軍一個師遭受重大損失。中朝軍隊隨即展開全線阻擊,至6月上旬將敵阻止於三八線附近地區。第五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朝軍隊共投入11個軍和4個軍團的兵力,“聯合國軍”投入幾乎所有地面部隊並有大量航空兵部隊的支援。交戰雙方兵力都在百萬左右,展開了連續50天的激烈戰斗。中朝軍隊殲敵8.2萬余人,其中志願軍殲敵6.7萬余人,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在此次戰役中,志願軍自身戰斗減員為7.5萬余人。此后,敵我雙方均轉入戰略防御。

從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緊密配合,歷時七個多月,連續進行五次大的戰役,共殲敵23萬余人,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並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

稿件來源: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