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組建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方面部隊的名稱。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中國周邊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美國軍隊入侵朝鮮之后,中國東北由戰略后方變成國防前哨。為適應變化了的國際形勢,中國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調整國防部署,增強東北地區的國防力量,以鞏固國防,預防突發事件,准備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通過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決議。根據美國軍隊武裝侵略朝鮮的形勢,為防患於未然,7月7日和10日,周恩來連續兩次主持召開國防問題會議,傳達中共中央、毛澤東關於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討論保衛東北的問題。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抽調第13兵團,第42軍,炮兵第1師、第2師、第8師和一定數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戰車部隊,共25.5萬余人組成東北邊防軍。這些部隊要求最遲於8月5日前抵達指定地點,完成集結﹔決定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另以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東北邊防軍后勤司令員﹔決定以第15兵團部為基礎組成新的第13兵團部,以鄧華為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解沛然(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8月上旬,東北邊防軍集結到安東(今丹東)、輯安(今集安)、本溪。9月6日,第50軍編入東北邊防軍。
在東北邊防軍部隊集結的過程中,中央軍委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對東北邊防軍的指揮關系作了調整,並對第13兵團的指揮班子作了充實。抽調洪學智、韓先楚、解方等充實兵團領導集體﹔另一方面也充分考慮到部隊的實際情況,保留了原第13兵團政治部主任杜平和組織部機構,組成了一個匯集精兵強將的兵團指揮機構。這不僅使邊防軍部隊的戰前准備得到了切實保証,而且為志願軍出國作戰后,在緊急情況下,以第13兵團部為基礎組建志願軍總部奠定了基礎。
美軍在朝鮮仁川登陸后,朝鮮戰爭局勢迅速逆轉。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向朝鮮北方大舉進犯,並迅速向朝中邊境推進。10月8日,毛澤東發布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借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中國人民志願軍轄第十三兵團及所屬之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及邊防炮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炮兵一師二師八師”﹔“任命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當天,志願軍打響了入朝后的第一仗。這一天后來被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10月25日,中共中央決定:將第13兵團司令部、政治部改為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任命鄧華為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並以彭德懷為書記、鄧華為副書記組成志願軍黨委。
稿件來源: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注釋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