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長征渡口遺址(江西篇)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0-24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中央紅軍長征山峰壩渡口遺址

中央紅軍長征西門渡口遺址

中央紅軍長征漁翁埠渡口遺址

中央紅軍長征東門渡口遺址

中央紅軍長征渡口遺址分別位於於都縣貢江鎮東門渡口、南門渡口和梓山鎮山峰壩渡口、靖石鄉漁翁埠渡口等地。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策和中革軍委的部署,從1934年10月7日開始,紅一方面軍主力1、3、5、8、9軍團分別從興國、石城和福建的長汀、寧化等地撤出第五次反“圍剿”戰場,向於都河(亦稱貢江)北岸地區集結。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也從瑞金梅坑、田心、九堡駐地向集結地開進。

於都河時寬600多米,水流深湍,是中央紅軍實施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要過的第一條大河。至10月17日,參加突圍轉移的紅軍野戰軍全部在於都河北岸地區集結完畢。期間,各軍團除抓緊進行政治動員、安置傷病員外,還補充了大量的兵員和物資。其中,江西補充第2團補給紅1軍團,江西補充第3團、第4團補給紅3軍團,江西補充第5團補給紅5軍團,於都補充第6團補給紅8軍團,於都補充第1團補給紅9軍團。以上總計給各軍團補充新戰士9700余人。

在中共贛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贛南軍區領導下,蘇區人民傾其所有,全力支援紅軍突圍轉移。在紅軍集結地於都,為支援紅軍架橋,縣城居民幾乎把家中所有的門板、木料甚至老人壽木,都捐獻出來。根據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委員長劉少奇的指示,中央苦力運輸工會委員長王賢選與該會船排部的同志一起,組織蘇區境內所有的船隻集中於都,幫助紅軍架設了東門渡口、龍石嘴、賴公廟、龍門山、孟口等5座浮橋,為紅軍夜渡於都河創造了便利條件。

10月17日至20日,遵照預定的計劃,中革軍委以紅1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兩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后衛,從珠蘭埠、三門灘之間(長約50公裡)的10個渡口,先后渡過於都河,向第二集結地域安遠、於都、贛縣邊界移動,並由此踏上了漫漫長征路。

中央紅軍長征東門渡口遺址距縣城大街約300米,隔江斜對面是門坎石,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及軍委縱隊和中央縱隊就是由此渡口南渡於都河的﹔此處江面寬闊,水流較緩,是當年東鄉一帶入城的必經渡口。1996年10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中共於都縣委、縣人民政府在此建成“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

中央紅軍長征南門渡口遺址地處於都縣城濱江大道中段,隔河對岸為水南村,是紅3軍團過河渡口﹔渡口碼頭已損毀,並於2002年在改造建設濱江大道時砌筑了防洪堤。

中央紅軍長征山峰壩渡口遺址地處梓山鎮山峰,與潭頭圩隔河相望,是紅1軍團過河渡口,現仍為山峰村村民渡河到潭頭的渡口。

中央紅軍長征漁翁埠渡口遺址地處靖石鄉漁翁村,是紅9軍團長征過河渡口,現仍為漁翁村村民渡河勞作的渡口。

2004年8月,上述渡口遺址一並被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11月,被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