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運動
為什麼被稱為“大革命”?
1924年至1927年,在中國的大地上爆發了一場席卷全國的革命運動。這場革命運動聲勢之浩大,發動群眾之廣泛,在中國現代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人們通常把它稱為中國的“大革命”。這場革命的宗旨是“打倒列強,除軍閥”。打倒列強,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宰割中國,使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獲得獨立。帝國主義是通過中國的封建軍閥來間接地統治中國的。中國的軍閥,當時以北洋軍閥為主,因此,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為目標的大革命是一場民族民主的大革命。
這一場大革命是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長期以來郁積的憤怒和仇恨的集中爆發。這場大革命之所以會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爆發,是因為這時候已經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緣故。中國共產黨的力量雖然還很小,但它明確地提出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標,並且為這一目標進行了英勇的斗爭。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以沉重打擊。這是中國現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充滿革命熱情的共產黨人,率先帶領群眾在革命風暴中不怕犧牲,英勇奮斗,表現了崇高的獻身精神,為中國革命打開了一個新局面。但是,第一次大革命是在敵強我弱的階級力量對比下進行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勢力的聯合力量,比剛剛興起的革命聯合力量強大得多,它們的政治經驗也豐富得多﹔在革命陣營內部掌握了相當一部分領導權(特別是軍權)的民族資產階級右翼,在革命的深入發展中一步步背叛革命而投入反革命營壘,一般中小資產階級也表現出很大的動搖﹔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工農群眾雖然有比較廣泛的發動,但是動員和組織的程度還很不充分,力量發展也很不平衡﹔在這次革命的后期,作為革命中堅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機關又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錯誤,“自願地放棄對於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於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因此,最初具有很好發展勢頭的第一次大革命最后遭到嚴重的失敗。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