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居國外的學者和留學生回國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0-2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50年至1957年間,中國大批留學海外或在海外工作的知識分子積極回到祖國參加建設。

據統計,截至1950年12月,我國海外留學生共有5096人,其中,在美國的有3065人,在日本的有1187人,在英國的有460人,在法國的有190人,在德國的有50人,等等。他們中約70%攻讀理、工、農、醫學科。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各種人才奇缺。1950年8月,周恩來在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現有的專家不是太多而是不夠”,“現在愈接觸各種事實,愈使我們感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1951年8月,他又再次強調:“人才缺乏,已成為我們各項建設中的一個最困難的問題……這是舊社會遺留給我們的一個困難,也是中國的一個特點。”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就已經開始積極爭取中國在西方的留學生回國工作,動員在美國留學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技術專家回國工作。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和政府立即著手爭取海外知識分子歸國工作。1949年12月6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成立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並分別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設立留學生回國招待所,統籌回國留學生的招待及介紹工作、組織學習及對國外留學生的調查、宣傳、接濟等事宜。12月10日,教育部高教司成立第四處,積極爭取海外留學生回國。12月28日,周恩來還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誠懇邀請在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

1950年2月,數學家華羅庚從美國踏上歸程。他在歸國途中《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該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該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該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隨后,在愛爾蘭取得教授資格的彭桓武回國﹔尚在哈佛大學四年級就讀的冀朝鑄回國﹔化工專家侯祥麟、物理學家謝希德、化學家唐敖慶、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核物理學家張文裕、金屬學家師昌緒等也先后回國。

為了盡可能多地爭取海外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1956年2月22日,周恩來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閉幕后,審閱批准了以中共中央名義轉發的爭取留學生歸國工作組《關於爭取尚在資本主義國家留學生回國問題的報告》。中共中央在批語中指出:現在還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幾千留學生,“他們大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具有專門知識,不少人已經是科學家和高級科技人員”,“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很大的后備力量,必須大力爭取他們回國參加建設”。報告提出1951年內至少爭取一千人回國、重點放在美國的工作方針。

然而,海外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的行動,卻受到西方國家的阻撓和刁難,尤其是美國政府。他們百般阻撓打算回國的科學技術人員,特別是研究航空工程和原子能的專家。但是,一批批中國留學生仍滿懷赤子之心,沖破重重困難,拋棄一切優厚的物質條件,回到新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歸國路長達五年之久。錢學森從1950年開始爭取回到祖國,受到美國政府的迫害,直到1955年10月才最終如願。他在抵達廣州時說:“我很高興能回到自己的國家,今后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留學生回國熱潮從1949年開始,持續到1957年春,回國人數達到3000余人。黨和政府對回國留學生高度重視,給予了很高的待遇,不少人擔任了高級領導職務。1955年選出的第一屆172位自然科學方面的學部委員中,156人有留學經歷,其中留學美國的有87人。1957年當選的第二屆191名學部委員中,174人有留學經歷,其中留學美國的有101人。1981年當選的第三屆學部委員增加到400人,344人有留學經歷,其中留學美國的有204人。海外留學生回國后,為祖國的經濟、教育、文化、科技和國防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稿件來源: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注釋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