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維護國家主權、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擊退國民黨台灣當局對大陸和沿海的騷擾,人民解放軍兩次對金門、馬祖地區的國民黨軍實施了較大規模的懲罰性炮擊。
自1950年6月美國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后,美國政府加緊了對台灣的控制。1954年日內瓦會議前后,美國極力拉攏一些國家拼湊針對中國的東南亞軍事集團,並同國民黨當局商談締結所謂“共同防御條約”。在此背景下,國民黨當局增加了對大陸沿海地區的騷擾。
為打破美蔣的軍事和政治聯合,中共中央於7月下旬明確提出“一定要解放台灣”的任務。1954年9月3日下午2時至4時左右,人民解放軍以聲東擊西的戰略,對金門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懲罰性炮擊,拉開了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序幕。9月22日,人民解放軍再次炮擊金門。此后,大陸與金門、馬祖之間的炮戰時緊時鬆,沒有停止過。
1954年12月2日,美國政府同台灣國民黨當局簽訂所謂“共同防御條約”。中共中央決定以軍事斗爭擊退美國的軍事挑舋,以外交斗爭揭穿美蔣條約的本質。12月8日,周恩來外長發表聲明,譴責這個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是一個露骨的侵略條約”。在軍事方面,人民解放軍於1955年1月18日發起首次陸海空聯合作戰,解放了大陳島外圍的一江山島﹔2月13日至26日,解放了大陳島及其外圍島嶼。至此,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
1955年下半年起,隨著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調整和中美大使級會談的開始,台灣海峽的局勢有所和緩。中共中央逐步確立了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的基本方針,並採取一些措施打破中美大使級會談的僵局,但中方的這些努力未能得到美方的回應。1955年3月美蔣“共同防御條約”生效后,美國政府加強對台軍事援助,加緊制造“兩個中國”。年底,中美大使級會談由於美國企圖單方面降低談判級別而中斷。1958年5月和7月,中東地區的黎巴嫩和伊拉克發生革命風暴,美英兩國隨即進行武裝干涉。台灣當局借中東地區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強對大陸和沿海的騷擾。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再次以炮擊金門的方式把台灣問題在世界面前提出來。
1958年8月中旬,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作出了炮擊金門的決定以支持中東地區人民的解放斗爭,給美國帝國主義以教訓﹔嚴懲蔣介石集團對大陸的騷擾破壞﹔判明美國同台灣國民黨當局訂立的“共同防御條約”的范圍是否包括金門、馬祖在內。
8月23日下午5時30分,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向金門國民黨軍實施大規模猛烈炮擊。次日,又實施第二次聯合打擊。金門島基本被封鎖,補給運輸中斷。9月3日,毛澤東決定從次日起暫停炮擊三天,以靜觀各方反應。4日,中國政府按計劃宣布,本國領海寬度為12海裡,此規定適用於包括台灣及其周圍各島在內的一切中國領土,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這是一項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的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的重大決策。中國突如其來的猛烈炮擊使美國十分緊張。美國急忙增兵台灣海峽,一面揚言要使用美國武裝部隊來“保護”金門、馬祖等有關陣地,一面又要求重新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從9月7日起,美國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聲明和警告,公然派軍艦進入金門海域,為國民黨軍護航。
針對這種形勢,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以打擊國民黨軍的方式反對美軍的護航行動。9月8日、11日和13日,人民解放軍對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和運輸艦實施三次大規模炮擊。13日后,為配合中美大使級談判,人民解放軍轉入零星炮擊。至10月6日宣布暫停炮擊時為止,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共進行了四次大打、83次中小打和上千次零星炮擊,達到了封鎖金門、懲罰國民黨軍和打擊美國“戰爭邊緣”政策的目的。美國在進退兩難的境地下,企圖“讓出”金門、馬祖,換取中國不用武力解放,實際仍是要搞“兩個中國”。這是中國政府絕不能同意的,台灣當局對此也十分不滿。
為粉碎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充分利用美蔣之間的矛盾,決定將過去確定的先收復沿海島嶼、再解放台灣的“兩步走”戰略,改為“一步走”戰略,即讓金門、馬祖暫留台灣當局手中,待時機成熟后,再“一攬子解決”台、澎、金、馬問題。10月6日和26日,《人民日報》發表由毛澤東起草、以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的《告台灣同胞書》和《再告台灣同胞書》。這兩份文告向台灣當局和台灣同胞曉以民族大義,指出雙方都同意“台、澎、金、馬是中國領土”,“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並再次提出舉行國共兩黨和談以解決中國內部爭端的建議。第二份文告還宣布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碼頭和船隻,以利金門諸島得到充分的供應,逢單日也不一定打炮,但台灣方面的船隻、飛機不要來,以免受到可能的損失。此后,台灣海峽的斗爭就從以軍事形式為主轉向以政治和外交形式相結合為主,海峽形勢的“危機”階段基本結束。當年12月,美國宣布自台灣地區撤出部分海、空軍。金門炮戰后,海峽兩岸基本處於不戰不和的對峙狀態,並延續多年。
稿件來源: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注釋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