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社會建設 實現社會現代化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陸學藝

作者:記者:馬宏偉 吳撼地    發布時間:2012-11-09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再次強調了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問題。社會建設的提出,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取得的重要成果﹔提出社會建設以來,我國社會領域的發展和創新明顯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顯著成就,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創新穩步推進。怎樣認識社會建設?社會建設的目標是什麼?如何深入推進社會建設?日前,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陸學藝。

社會建設的目標就是實現社會現代化

記者:怎樣認識提出社會建設的意義?社會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陸學藝: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社會建設。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有兩個重要理論貢獻:一是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重大戰略思想。像當年提出“小康社會”一樣,“和諧社會”一經提出就受到人們的強烈關注和高度認同。二是提出社會建設這個重要的新概念。它適應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新階段的需要,把正在進行的各項社會組織、社會秩序、社會事業等方面的建設明確概括為社會建設,從而使這些工作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理論上有了依據,建設的目標更加明確。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了全面部署。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有力引導和促進了相關領域的實踐發展和理論創新。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建設兩者的關系來說,實質上前者是戰略目標,后者是重要手段,和諧社會要通過社會建設等一系列建設才能實現。

社會建設的目標就是實現社會現代化,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現代化,包括實現民生事業現代化、社會事業現代化、社會體制現代化、社會管理現代化、社會組織現代化、社會生活現代化、社會結構現代化等,其中社會事業現代化又包括教育現代化、科技現代化、醫療衛生現代化等方面。可見,社會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我國這樣一個各方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要實現社會現代化,既要統籌協調它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系統的關系,也要統籌協調社會建設系統內各子系統的關系,使它們能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加強社會建設是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記者:當前為什麼如此強調社會建設?

陸學藝:強調社會建設,既是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改變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局面的需要,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的經濟結構中,第一產業佔10.0%,第二產業佔46.6%,第三產業佔43.4%。我國經濟發展已處於工業社會中期階段。與此同時,我國社會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經濟建設相比,社會建設還相對滯后,社會結構還相對落后。例如,從就業結構看,2011年二、三產業職工佔總就業人口的65.2%,已經是工業社會的就業結構,但農業勞動力仍佔34.8%。從城鄉結構看,1978年到2011年城市化率從17.9%提高到51.3%,但仍明顯落后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從社會階層結構看,中產階層僅佔28%左右。可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經濟結構變化的推動下,我國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動,但現在的就業結構、城鄉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等還只是工業社會初期階段的水平,與我國已處於工業社會中期階段的經濟結構很不平衡、很不協調。

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基本、最重要的結構,二者互為基礎、相互支撐。一般說來,經濟結構變動在先,帶動影響社會結構變化﹔而社會結構的調整進步,也會促進經濟結構的完善優化。所以,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必須協調共進、相輔相成。社會結構變化可以稍滯后於經濟結構,但這種滯后有一個合理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會阻礙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阻礙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目前,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很多經濟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好比一幢大樓,地基很好,是鋼筋水泥的,四梁八柱也是鋼筋水泥的,但牆壁和房頂還是木板和塑料的,一旦刮風下雨,就會進風漏雨。所以,我們必須貫徹落實中央精神,重點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

從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入手深入推進社會建設

記者:社會建設龐大復雜、千頭萬緒,應該循著怎樣的路徑展開呢?

陸學藝: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結合國內外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我國社會建設將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也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做起,著力解決好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養老難等基本民生問題﹔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入手,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加強源頭治理,標本兼治,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兩個方面的工作,黨的十六大以來正在大力推進,成效明顯,順民意、得民心。“十二五”時期,如果我們能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兩件大事做好了,我國的社會建設就能上一個台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能前進一大步。

第二階段,著力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推進社會政策創新,完善社會管理。包括推進新型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拓寬社會流動渠道,培育和壯大中產階層,構建合理、開放、包容的社會結構。構建合理、開放、包容的工業社會中期階段的社會結構,是第二階段社會建設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這就要求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包括戶籍體制、城鄉體制、就業體制、社會保障體制和各項社會事業體制都要進行改革,努力形成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相配套的社會體制。

第三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到21世紀中葉我國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形成現代經濟結構。相應地,社會建設將加速改革發展,社會體制逐步完善,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流動渠道更加暢通,中產階層更加壯大,社會組織廣為發展,社會結構更加優化,形成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現代經濟結構相協調的現代社會結構。

當然,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將會互有交叉,只是不同階段凸顯不同方面的工作重點。現在看來,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建設方面的勢頭很好,關鍵在於社會建設。隻要有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有信心搞好社會建設,保証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