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安徽篇)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1-19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安徽篇)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位於六安市金寨縣梅山鎮紅村。

金寨縣位於鄂豫皖三省結合部,大別山腹地。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蔣光慈、陳紹禹(王明)、李雲鶴、袁漢銘、詹谷堂等相繼入黨,於1924年秋起在境內建立黨的地方組織,組織發動農民開展反帝反封建運動。1929年5月至11月,先后爆發了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創建了豫東南、皖西兩塊革命根據地。 1930年春,中共中央成立鄂豫皖特區,三地武裝合編為紅一軍。 6月,成立鄂豫皖蘇維埃政府,建立了鄂豫皖蘇區。

1931年1月,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合編為紅四軍。4月,先后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軍委會和鄂豫皖省委、省蘇維埃政府。 1931年10月,在麻埠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 11月,與紅四軍組成紅四方面軍。這裡先后建立豫東南、皖西北兩個道區和六安、霍邱、五星、赤城、赤南5個縣的各級蘇維埃政權,開展了土地革命。

1932年秋,第四次反“圍剿”斗爭失利,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在艱難的環境裡,紅二十七軍、紅二十八軍和三路游擊師分別組建,紅二十五軍、二十八軍兩次在此地合編,進行了艱苦的蘇區保衛戰和第五次反“圍剿”斗爭。1934年11月,合編后的紅二十五軍由中央派來的程子華率領北上抗日。高敬亭率領紅二十八軍和地方武裝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使革命的紅旗高高飄揚在大別山上。

抗日戰爭開始后,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區黨委等機關,領導了以金家寨為中心的邊區抗日救亡運動。 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重建根據地。

在數十年的革命疾風暴雨中,金寨10多萬英雄兒女參軍征戰,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已追認的革命烈士1萬余人﹔1955年、1964年授少將以上軍銜59人,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

1980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金寨縣興建“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1982年11月,鄧小平同志題寫“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名,1983年5月6日立夏節起義54周年時建成開館。 2003年,對博物館進行維修和布展調整。維修改造后的博物館設:金寨革命史展、將軍展、洪學智將軍展、今日金寨展等4個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