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早期中共組織和社會主義青年團活動舊址
——育英中學(濟南篇)
發布時間:2012-12-03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山東早期中共組織和社會主義青年團活動舊址位於濟南市經七路103號(現為濼源路濟南育英中學院內),佔地面積 267.3 平方米。修建於1903年,至今已有107年的歷史。小樓最初為私宅,1913年辛亥革命時期,濟南育英中學在愛國的熾風熱潮中應運而生。當年三月,山東高等學校學生李允峰、朱建桂等五人倡議建校,得到了張啟昆等兩位同學贊助,並征得社會名流丁惟椽、張介禮、孔祥柯等支持,得到當局之默許,遂發起辦學。五月,倡辦人公推李慶璋、張介禮、孔祥柯等六人為校董,組成了第一屆校董會,選孔祥柯為首任校長。
育英中學成立后,小樓作為學生的教室使用。濟南早期黨員王翔千曾在該校任語文教師,濟南早期團組織多次在此召開重要會議,該校黨、團組織在民主革命時期為濟南黨、團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培養出大批革命領導干部和其他優秀人才。
1921年,王盡美、王用章等進步青年就在青磚小樓內進行革命活動,宣傳革命思想,傳播馬列主義。王盡美帶領大批師生參加了救亡組織,走上革命道路。三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是解放前育英中學的黃金時代。那時,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頗具規模、設備齊全、教學質量優良並有光榮革命傳統和特色的學校,在社會上有較高的聲譽,為青年學生所向往,受到了社會人士的公認。在愛國運動中的表現,為群眾樹立了榜樣,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故師生雖不斷更換離去,而革命組織卻在育英不斷成長、發展,即使在白色恐怖中,也未能阻止黨團及外圍組織(讀書會、救國會、民先等)的發展。黨團組織影響著進步師生,而進步師生又掩護了黨團員的革命活動。且當時學生們參加愛國運動,多是在學生會的組織下進行的。
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