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樓會議
西樓會議,即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劉少奇在中南海西樓會議室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這是繼七千人大會后中共中央召開的又一次重要會議。
七千人大會以后,國內經濟和政治關系的調整都有進一步的發展,但國民經濟形勢尚未走出“低谷”,國家財政赤字擴大,貨幣發行過多、商品嚴重不足,物價上漲等問題依然存在。為了對“大躍進”造成的經濟困難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把七千人大會上沒有涉及或未能展開討論的問題講透,商討克服困難的具體措施,中共中央召開了西樓會議。會議的中心是討論1962年國家預算和經濟形勢問題。在討論中發現1958年以來國家財政中有很大的虧空,其中,1962年財政預算中實際存在50億元的赤字。經濟形勢的困難程度比七千人大會時的估計嚴重得多,這種情況讓與會者感到震驚。
會上,陳雲就當前的經濟形勢及克服困難的辦法作了長篇講話。他認為,目前困難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農業在近幾年有很大的減產﹔已經擺開的基本建設規模,超過了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性,同現在的工農業生產水平不適應,並導致職工和城鎮人口增加過多﹔鈔票發得太多,通貨膨脹﹔城市的鈔票大量向農村轉移,出現了相當嚴重的投機倒把現象﹔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針對這些問題,陳雲提出了克服困難的六條措施:一、從1960年算起,“把十年經濟規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恢復階段,后一階段是發展階段”。前一階段大約需要五年,要有更多的集中統一,要穩扎穩打,把基本建設和若干重工業生產的指標先降下來,速度放慢,以調整為主。二、減少城鎮人口,“精兵簡政”,既減輕農村的負擔又充實生產第一線。三、採取一切辦法制止通貨膨脹:嚴格管理現金,節約現金支出﹔盡可能增加人民需要的生活日用品,回籠貨幣﹔增加幾種高價商品,重點放在農村﹔堅決同投機倒把活動作斗爭。四、盡一切力量保証城市人民的生活,增加日用品的供應。五、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於農業增產。具體辦法:除增產糧食外,要保証經濟作物增產﹔對不同的產糧區,研究出不同的增產辦法﹔撥一部分鋼材、木材制造小農具。六、計劃機關的主要注意力,應該從工業、交通方面,轉移到農業增產和制止通貨膨脹方面來,並且要在國家計劃裡得到體現。目前第一位的是增加農業生產,解決吃、穿問題﹔保証市場供應,制止通貨膨脹。
劉少奇在會上提出:“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對困難情況透底不夠,有問題不願揭,怕說漆黑一團!還它個本來面目,怕什麼?說漆黑一團,可以讓人悲觀,也可以激發人們向困難作斗爭的勇氣!”“現在處於恢復時期,但與一九四九年后的三年情況不一樣,是個不正常的時期,帶有非常時期的性質,不能用平常的辦法,要用非常的辦法,把調整經濟的措施貫徹下去。”劉少奇贊同陳雲的講話,並建議召開一次國務院會議,由陳雲充分講一講,讓參加國務院會議的全體成員都了解當前的經濟情況和提出的方針政策。
會后,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專程到武漢向毛澤東匯報了會議內容,得到毛澤東的同意,並商定成立中央財經小組,由陳雲任組長,李富春為副組長。2月26日,根據劉少奇的建議,國務院召開各部委黨組成員會議,陳雲作題為《目前財政經濟的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干辦法》的報告,更加全面透徹地論述了他的觀點。陳雲的報告經中央批轉下發后,成為當時經濟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根據西樓會議精神,中央財經小組明確提出了對重工業基本建設指標進行“傷筋動骨”的調整。這個措施在實踐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樓會議實事求是地估計了我國當時國民經濟的困難形勢,確定了實行經濟調整的原則和具體措施。通過這次會議和會后的工作,黨內不僅進一步統一了思想認識,還找到了克服困難的具體辦法,使調整方針得到全面貫徹,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稿件來源: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注釋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