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新黨史的研究視角

作者:孔祥宇    發布時間:2012-12-18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以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為契機,中共黨史研究迎來了一個新高峰,新的黨史論著大量涌現,新材料、新觀點也層出不窮。筆者認為,當前中共黨史的研究視角與表述體系應著重把握以下幾方面:一是尊權威,既體現黨性和人民性,也擺脫臆測性研究傾向﹔二是重史實,體現黨史研究的科學性﹔三是理邏輯,重塑黨史研究的宏觀骨架﹔四是富啟發,增加黨史研究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第一,尊權威。中共黨史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學科,這主要是因為其研究對象和現實聯系密切,黨史研究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為國家和社會的未來負責的原則是不能違背的,這就對黨史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由於材料所限,黨史研究中有時出現臆測性的傾向,一些研究者甚至為了迎合讀者的獵奇心理,或出於政治目的,有意歪曲黨的歷史。針對上述情況,黨史研究應體現出權威性的一面,既是為了闡明黨的歷史,同時也以權威黨史著作消弭一些不良作品對現實社會的負面影響。黨史研究的權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當前的中央文件和權威黨史著作為依據,體現黨史研究的政治權威性,如中央文件《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央黨史研究室主持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一)、(二)》等可為代表。二是以當前著名學者、專家等有確鑿材料的觀點為依據,體現學術權威性。

第二,重史實。史實性是體現黨史研究科學性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些黨史研究者所最為注重的,如胡喬木同志就指出研究黨史不能從會議、文件出發,而是要從歷史實際出發,要把握基本歷史事實,理清歷史的脈絡,用歷史事實來說明問題,要有新的材料、新的觀點、新的態度。為了實現黨史研究的史實性,首先要在觀念層面真正落實“黨史也是歷史”的理念,從整體上把握黨的歷史,使黨史學的研究按照自身規律發展,從而將黨史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其次,黨史研究應詳盡佔有材料,通過對大量歷史材料的搜集與整理,盡可能為還原黨史本來面貌提供條件。黨史研究要想弄清歷史事件的真相和來龍去脈,寫出“有戰斗力的歷史論著”,必須依賴充分佔有和利用一切可靠的資料。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史料的重要性,正致力於整理發掘史料的工作。如中央黨史研究室擬籌備成立“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館”等做法,即是著眼於此。應該大力提倡“靜下心來看檔案,踏踏實實做學問”,將黨史研究真正建立在豐富的史實基礎上,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第三,理邏輯。為推動黨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有必要構建新的邏輯表述體系,將中國共產黨置於歷史時空中,從中國大轉型和歷史的大選擇的視角看待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和發展。一是上溯到16世紀,以此后近500年的中西文明沖擊、適應及和平共存的歷史為研究對象,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看,從16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在資本主義的道路上迅速崛起,中國則在封建主義的泥潭中急劇地衰落。在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困境下,中華民族各階級、黨派、團體等積極尋求自強之道,但是在“歷史的三峽”中曲曲折折,備嘗艱辛。這種宏觀解釋體系能夠凸顯在西方壓力下中國轉型之難,使我們充分認識到五四以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對近代中國轉型的重大推動意義。二是上溯到1840年,以“變”字為線索探尋中國共產黨在近代中國變革大潮中的歷史價值。近代以來我國社會各階級在變革之路上經歷了從器物(洋務運動等)到制度(戊戌變法等)再到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等幾個階段,但五四以后先進分子覺悟到僅靠“思想革命”不能拯救中國,於是轉而訴諸“社會革命”,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對這種轉化做出了合理性的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改造手段從思想革命走向社會革命,從上層建筑的改造走向對經濟基礎層面的革命。新信仰與新組織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尋求變革之路上的又一次偉大轉變。三是針對五四后30年的中共黨史,將國、共兩黨和中間勢力三種力量放在一起加以詮釋,從而使這段歷史變得立體、豐富,從更宏觀和復雜性研究的視角解讀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原因和意義,增加歷史的厚度和結論的說服力。四是針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共黨史,可以從現代化的視角入手加以考察。總體看,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60多年中的貢獻主要是致力於國家的繁榮富強,即現代化,並領導解決了民族國家的獨立、統一,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重要問題,在強國、富國、富民、智民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四,富啟發。研究成果既有“學術價值,又有閱讀價值”,是一些黨史研究者試圖擺脫框架固定、結論堆砌、語言沉悶乏味和富於宣教色彩的弊端,在增加黨史研究的科學性和理論深度的同時,增加黨史著作的趣味性和感染力的積極嘗試。為此一方面要構建新的黨史研究視角與表述體系,從邏輯結構上顯示新意﹔另一方面黨史研究要從宏大敘事走向歷史細節,從生動豐富的歷史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會議、文件出發,在黨史研究的時代化、大眾化上做些文章。如在寫作手法上採取夾敘夾議的方式,編排上採取圖文結合的方式﹔多利用網絡平台,創新黨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載體等。上述努力可以增加黨史著作的影響力和宣傳效果,充分發揮其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