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的研制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2-18   
分享到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面對著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抵御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黨中央果斷決定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作出了對中國安全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

1956年,國家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遠景規劃,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為12項帶有關鍵意義的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同時部署了兩個更大的項目:原子彈和導彈。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后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同月,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聽取錢學森關於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會后,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負責導彈的研制工作和航空工業的發展工作。5月,周恩來再次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聶榮臻提出的《關於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在科學論証的基礎上,中央果斷作出發展導彈技術的決策。10月,成立了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1月,成立了第三機械工業部,具體負責組織、領導核工業的建設和發展工作。1957年,我國開始研制發展包括導彈、原子彈在內的尖端武器。1958年,我國科學家提出研制人造地球衛星的建議。這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一點衛星”。中央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組建專門的研究、設計機構,撥出專款,研制人造地球衛星,代號為“581”任務。

中央確定我國國防尖端科技的發展,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強調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培養人才,掌握技術。中國科學院、二機部、國防部五院(后組建為第七機械工業部)集中各所屬單位一大批資深專家和科技人員展開各項基礎研究工作。

我國研制原子彈、導彈,開始曾得到蘇聯的技術援助。從1955年到1958年,中蘇兩國政府先后簽訂六個有關協定,由蘇聯對中國提供技術方面的援助。1957年10月15日,中蘇雙方簽訂國防新技術協定,規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蘇聯將在火箭、航空技術和原子彈研制等方面向中國提供技術。這些援助,對中國原子彈、導彈研制的起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從一開始,蘇聯的援助就是有條件和有限度的。援助主要是非軍事性的,一般不提供軍事應用方面的技術。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以蘇聯正在與美國等西方國家談判關於禁止試驗核武器協議為理由,宣布中斷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的有關技術資料等項目。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外交部,決定撤走全部在華的專家。這以后,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原子彈、導彈的研制進入了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階段。

蘇聯撕毀合同時,我國的國民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防尖端科技項目是“上馬”還是“下馬”,意見很不一致。毛澤東明確指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不能放鬆或下馬。陳毅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杆現在還不太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杆就硬了。”聶榮臻堅持認為,為了擺脫我國一個世紀以來經常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的局面,我們必須搞出以原子彈為標志的尖端武器,同時還可以帶動我國許多現代化科學技術向前發展。

1961年7月16日,黨中央作出《關於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加速我國原子能工業建設,中央認為有必要進一步縮短戰線,集中力量,加強各有關方面對原子能工業建設的支援。”1962年11月3日,對二機部提出的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規劃的報告(即“兩年規劃”),毛澤東指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11月17日,在中央直接領導下的十五人專門委員會正式成立,以周恩來為主任。專委會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對原子能工業建設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試驗工作以及核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周恩來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65年,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改稱中央專門委員會,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也被統一納入中央專門委員會的領導范圍之內。全國26個部委、20多個省區市、1000多家單位的科技人員大力協同,在攻克尖端科技難關方面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兩彈一星”的研制,匯集了我國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黨和政府的充分信任和大膽使用,使他們發揮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風餐露宿,披星戴月,艱苦創業。出於保密的需要,他們隱姓埋名,斷絕與外界有礙工作的往來,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國防尖端科技事業作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廣大科技人員、解放軍指戰員以及有關部門的職工、干部都為這一偉大事業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科學家提出了“理論聯系實驗”、“技術民主”和“冷試驗”的科研理論和方法,廣泛運用系統工程、並行工程和矩陣式管理等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設計、實驗、工程部門之間緊密配合、創新攻關﹔領導干部身體力行、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這些都為這項偉大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為祖國立下的功勛。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國科學技術當時所能達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政府發表聲明:中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為了防御,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中國政府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從1960年開始,我國科學家對氫彈理論的研究逐步取得進展,到1965年,中國科學家突破了氫彈研制中的關鍵技術,探索出一種新的制造氫彈的理論方案。

中央強調,兩彈為主,導彈第一,要實現原子彈與導彈結合。在導彈和噴氣技術領域,經過仿制、改進到自行研制三個階段的飛躍。1960年,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在近程導彈的研制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我國又開始自行設計和研制中近程地對地導彈。1964年,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人造衛星的研制也經過了艱苦的過程。度過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之后,中國科學院研制人造衛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進展。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制階段,代號為“651”任務。火箭技術的突破和人造衛星的研制,為我國的航天技術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國防尖端科技的輝煌成就,不僅是我國國防現代化的偉大成就,也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它帶動了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填補了許多學科空白,為我國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積累了寶貴經驗。鄧小平后來曾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