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的開發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2-18   
分享到 :

中國在近代歷史上曾被認為是一個貧油國家。從20世紀初起,科技人員歷經近40年的努力,僅建成甘肅老君廟(玉門)、新疆獨山子和陝西延長三個小規模油田,年產不足12萬噸。當時,中國的化工產業和生活用油,基本依賴於“洋油”的進口。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石油勘探和開發。50年代建成了新疆克拉瑪依、甘肅玉門和青海冷湖三個石油工業基地,使原油產量增加到145.7萬噸。但是,同國家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相比,這個產量仍離需要相去甚遠。從1955年開始,國家開始對東北鬆遼盆地進行地質勘察。這個勘查是根據陸相沉積構造中油氣能夠生成的理論進行的。1959年9月,鑽探人員在位於鬆遼盆地中央凹陷區北部的大同鎮找到工業性油流,並進而發現了高台子油田。這是中國石油地質勘探工作取得的一個重大成果。因國慶10周年臨近,人們將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

1960年2月20日,中央批准石油部黨組關於“集中石油系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辦法,來一個聲勢浩大的大會戰”的建議,決定集中力量在大慶地區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大會戰。會戰以石油部、地質部為主,同時農墾、機械、冶金、電力、建工、鐵道、林業、商業等部提供大力支援。中央還決定從人民解放軍當年退伍的軍人中,動員三萬人參加石油會戰。全國各石油管理局和30余個石油廠礦、院校,共抽調幾十支優秀鑽井隊、幾千名科技人員、上萬名工人和七萬余噸器材、設備參加會戰。

經過三年多的奮戰,我國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設了大慶油田,形成了年產600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1963年當年,大慶油田產原油439.3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67.3%。1963年,全國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潤滑油等主要產品產量全面超額完成計劃﹔中國自己設計和新建成的大型煉油廠,建設時間縮短了一年。12月2日,周恩來在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至1965年底,我國實現了國內消費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其中,大慶油田提供的高產原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大慶油田的開發,不僅為中國經濟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而且為中國人民戰勝困難、奮發圖強建設祖國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激勵,留下了一份豐厚的精神財富。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工人、科學技術人員和干部,在油田開發最艱苦的時期,吃大苦,耐大勞,公而忘私,奮勇拼搏,表現了60年代中國工人階級的時代風貌,也創造了世界石油開發史上的奇跡。他們“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犧牲精神,他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奮斗決心,感動和教育了幾代人。大慶人創造的“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以及“黑夜和白天干工作一個樣、壞天氣和好天氣干工作一個樣、領導不在場和領導在場干工作一個樣、沒人檢查和有人檢查干工作一個樣”等“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工作作風,表現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崇高品質。它們體現出中國工人階級由衷的使命感,體現出大慶人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情操。

由於大慶人創造出了輝煌業績,表現出了偉大的奉獻精神,黨中央和毛澤東於1964年提出了“全國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在整個工業戰線,涌現出一批學習大慶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產生了許多大慶式的企業。這對完成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建立起現代化工業基礎,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