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處理中美關系的原則和基辛格訪華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1-11   
分享到 :

1971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有關中美預備性秘密會談的問題。會后,政治局把討論情況寫成報告,報毛澤東審批。

這份報告就處理中美關系特別是關鍵的台灣問題以及印度支那等問題提出以下原則:(一)美國一切武裝力量和專用軍事設施,應規定期限從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這是恢復中美兩國關系的關鍵問題。這一條如不能事先有原則商定,尼克鬆的訪問就有可能推遲。(二)台灣是中國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外人不容干預。要嚴防日本軍國主義在台灣的活動。(三)我力爭和平解放台灣,對台工作要認真進行。(四)堅決反對進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活動。如美利堅合眾國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五)如因一、二、四這三條尚未完全實現,中美不便建交,可在雙方首都建立聯絡機構。(六)我不主動提聯合國問題。如美方提到聯合國問題,我可明確告以我絕不能接受“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安排。(七)我不主動提中美貿易問題,如美方提及此事,在美軍從台灣撤走的原則確定后,可進行商談。(八)中國政府主張美國武裝力量應從印度支那三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有關各國撤走,以保証遠東和平。

上述八條原則除重申中國方面在這些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外,有三點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是在要求美國從台灣撤軍的同時,不再堅持把美國同台灣斷交作為兩國政府之間交往的先決條件﹔二是在繼續強調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的同時,亦強調要力爭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並認真加強對台工作﹔三是初步提出在雙方首都建立聯絡機構的設想。這三點變化體現了中國方面在改善中美關系問題上的誠意以及在策略運用上的靈活,富有建設性。

為使全黨能盡快適應對美政策的重大轉變,中央於5月31日向全黨轉發了上年12月毛澤東同斯諾的談話紀要,並要求將有關內容逐級傳達到基層支部。6月4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有各方面負責同志參加的中央工作會議,全面討論中美關系問題,加深對打開中美關系重要意義的理解。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抵達當天,周恩來同他舉行了會談。

在會談中,基辛格首先說,他來北京有兩項任務,一是商談尼克鬆訪華日期及准備工作,二是為尼克鬆進行預備性會談。關於台灣問題,他代表美國政府表示:美國承認台灣屬於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但希望台灣問題和平解決﹔美國准備在印度支那戰爭結束后撤走駐台美軍的2/3,並准備隨著中美關系的改善進一步減少其余的駐台美軍﹔至於美台“共同防御條約”,美國認為歷史可以解決,意即期滿后不再延長﹔美國不再指責與孤立中國,美國在聯合國內將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持驅除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基辛格的上述談話盡管與中方的主張和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但畢竟作出了解決一些問題以改善中美關系的承諾,表明尼克鬆政府願意向前邁出一步。關於印度支那問題,基辛格保証美國將通過談判結束戰爭。他說,美國政府准備制定一個從越南和印支撤走武裝力量的時間表,但希望得到一個維護他們的體面和自尊的解決辦法。

針對基辛格提到的問題,周恩來坦率地說:中美雙方對一系列國際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但這種分歧並不妨礙兩國尋求平等友好相處的途徑。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重申:台灣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因而不容外人干預﹔美國必須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必須限期撤走在台灣的軍隊,必須廢除美蔣“共同防御條約”。在談到印支問題時,周恩來特別指出:美國朋友總是喜歡強調美國的體面、尊嚴﹔你們隻有把你們的所有軍事力量統統撤走,一個不剩,這就是最大的榮譽和光榮。第二天,雙方就尼克鬆總統訪華一事達成協議。

7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公告宣布,周恩來總理和尼克鬆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在北京進行了會談,尼克鬆將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並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這一公告的發表震驚了全世界。

此后,為實現尼克鬆訪華,中美雙方都進行了周密細致的准備工作。1971年10月,基辛格再次訪問中國。雙方著重討論了台灣問題和尼克鬆訪華期間將要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的草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下,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