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鬆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1-11   
分享到 :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鬆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正式開始。

當天下午,毛澤東會見尼克鬆、基辛格等美國客人,賓主進行了寓意深刻而又幽默風趣的談話,並就中美關系和國際事務認真、坦率地交換了意見。毛澤東從哲學問題談起,回顧了中美關系的歷史和最近兩年中美接近的過程。當尼克鬆提出中國面臨著來自哪方面的侵略,是美國還是蘇聯時,毛澤東說:“現在不存在我們兩國互相打仗的問題。你們想撤部分兵回國,我們的兵也不出國。”當談到中美會談的背景時,毛澤東說:“過去二十二年總是談不攏……所以就打乒乓球。”“從杜魯門到約翰遜,我們也都不那麼高興,這中間有八年的共和黨,那個時候你們也沒想通。”“大概我這種人放空炮的時候多。無非是團結起來,打倒帝、修、反,建立社會主義這一套。”基辛格表示,在這個期間,世界形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使我們懂得了中國革命發展和另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革命的發展是不同的。尼克鬆說:“是歷史把我們帶到一起來了。”“我們可以實現一個突破,這種突破不僅將有益於中美兩國,而且在今后的歲月中會有益於世界。我就是為此目的而來的。”

從2月22日起,周恩來同尼克鬆等進行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等問題交換了意見。尼克鬆重申基辛格代表美國就台灣問題所作的承諾,即承認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他仍強調,美國還不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還不能丟棄台灣,希望在其第二屆任期內完成中美關系正常化。周恩來當即指出,你們不願意丟掉“老朋友”,其實“老朋友”已經丟了一大堆了。尼克鬆還表示,美國同意最后將從台灣撤出其軍事力量和軍事設施,但仍堅持其前提條件是中國必須保証隻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周恩來明確告訴他:中國用什麼方式實現自己的統一,完全是中國的內政,決不許任何外國加以干涉。

尼克鬆會見周總理

中美雙方經反復磋商,終於達成協議。2月28日,兩國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在《聯合公報》中,雙方以坦率和現實的態度列舉各自對重大國際問題的不同觀點,肯定了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聯合公報》強調,雙方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雙方鄭重聲明:中美兩國關系走上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關於台灣問題,中方重申自己的立場,並指出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關鍵問題。美方則表示:美國認識到,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美國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並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聯合公報》還規定,雙方將為逐步開展中美貿易以及進一步發展兩國在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提供便利﹔並將通過不同渠道保持接觸,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國高級代表前來北京,就促進兩國關系正常化進行具體磋商,並繼續對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系史上的裡程碑。它標志著曾經長期尖銳對立的中美兩國從此走上實現關系正常化的道路。《聯合公報》所體現的求同存異的精神和雙方在討論中展示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為以后中美關系的發展留下了有益的歷史啟示。但是,顯而易見,中美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還相差甚遠。尼克鬆政府尚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也沒有為從台灣撤軍規定時間界限,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還有一段艱難的行程。3月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美聯合公報的通知》,首先在黨內對有關尼克鬆訪華和有關《聯合公報》的若干問題作了政策上的解釋,強調全黨要統一認識,並要求通過黨組織使人民群眾既看到打開中美關系大門的重要意義,又認識到中美和解的有限性及將來還會有的曲折和發展。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下,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