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大”花絮:成仿吾、郎平談共產主義理想
84歲的成仿吾,時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是出席十二大年紀最高的代表之一。他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活動家,早年就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在日本發起創造社,宣傳文學革命,翻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著作。記者訪問了他,想聽一聽他對“共產主義渺茫”的看法,成老談了自己幾十年來三次翻譯《共產黨宣言》的往事,表明了一個老共產黨員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20年代當中國的國民革命失敗的時候,革命處於低潮,許多人感到共產主義渺茫。但是正如毛澤東說得那樣,真正的共產黨人並沒有被嚇倒、殺絕,活下來的人掩埋好同伴的尸體,揩干身上的血跡,又繼續戰斗了。當時許多人迫切地感到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必要,魯迅就在這個白色恐怖時候,在上海秘密地學習革命理論。被迫流亡法國的成仿吾,讀到了《共產黨宣言》的德文原文,越讀對共產主義必定勝利的信念越堅定,最后把他全文翻譯出來了,並於1928年在法國加入共產黨。成仿吾把《共產黨宣言》的翻譯稿寄給在莫斯科的蔡和森,但不幸的是這個稿子在途中丟失了。
成仿吾遵照黨組織決定回國后,經歷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參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那時大批革命青年不畏艱險,滿懷豪情奔赴革命聖地延安。要把革命推向全國,必須造就既懂得黨的最低綱領,又明確黨的最高綱領,對共產主義運動有堅定信念的大批干部。這種情況下,成老第二次翻譯了《共產黨宣言》。那時條件很艱苦,連一本好的詞典也沒有,但是后來事實証明這一工作非常有意義。一些同志們在行軍時把許多東西都丟掉了,卻把《共產黨宣言》一直帶在身上﹔有的同志在戰斗中犧牲了,鮮血染紅了《共產黨宣言》。成老說,隻有用共產主義世界觀武裝起來的戰士才是最堅定、最勇敢的戰士。
在“文化大革命”中,共產主義被林彪、“四人幫”糟蹋得不像樣子。在1975年“四人幫”還在橫行的時候,成仿吾第三次翻譯了《共產黨宣言》,使廣大黨員和群眾更完整准確地了解革命真理。成老說:“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雖然有過這樣那樣的挫折,但是,它像不可阻擋的洪流,一直在奔騰向前發展。我們不但已經推翻了舊世界,而且正在建設嶄新的世界。共產主義的因素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生長著、發展著。怎能說共產主義變得渺茫了呢?”“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將很快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當革命順利的時候,有人把共產主義看得很容易,以為明天就可以實現,這是不對的。但是當革命受到挫折之后,有人覺得共產主義渺茫,沒指望了,這更是不對的。總的說來,共產主義事業是任重道遠的。”“路雖長,但隻要決心走下去,總能到達目的地。青年一代是大有希望的。現在輪到年輕同志肩負重任了。要使青年同志懂得共產主義的理想要靠奮斗去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黨的最終目的,不達目的決不停止。要有決心、有毅力。我雖然已經老了,但是還〝敢與中青邁步齊〝。”
成老話到激動時眼眶已經濕潤。為了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了半個多世紀的戰斗歷程德成仿吾,充分地實踐了自己入黨時的諾言。此時,參加十二大的年輕代表是怎樣看待“共產主義渺茫”的呢?記者又採訪了郎平。
人們熟悉郎平馳騁排壇的英姿,未必了解她的內心世界。她有一個很好的發言:“我們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以前,我曾覺得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很抽象。現在,我覺得實現共產主義既是遙遠的,但又近在我的身邊,因為要實現共產主義事業,就要從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干起,共產主義大廈要靠我們每一個共產黨、每一個公民來添磚加瓦。”這番由衷之言,鮮明地顯示了一個年輕共產黨員的內心世界。打排球與共產主義事業,也許並無直接關系,但是郎平以排球作為自己的事業,以奪取世界冠軍、為祖國爭光作為一種追求,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為實現共產主義而添磚加瓦的實際行動。因為賽場上的勝負,關系祖國的榮譽,足以振奮民族精神,這就是添磚加瓦。郎平為祖國而拼搏的“鐵榔頭”精神,閃耀著一個共產黨員的理想與追求,極大地鼓舞著80年代的年輕人。
參加十二大的新老共產黨員代表,表達了一種共同心聲:共產主義並不渺茫,但是不能坐等,不能怨天尤人,需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艱苦奮斗才能實現。
摘自:李永豐:《開創新局: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