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連嶺革命根據地遺址(海南篇)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2-01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六連嶺革命根據地遺址位於海南省萬寧市和樂鎮六連村。

六連嶺為五指山余脈。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瓊崖地委和海口農訓所的學員轉移至六連嶺北麓的樂會縣第四區,萬寧縣黨組織和農訓所的學員也轉移至六連嶺東麓的萬寧縣第四區軍寮村,同海口、樂會的農訓所學員會合並合編成一支農軍。5月22日,農軍在軍寮嶺向國民黨軍打響了以革命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的槍聲,揭開了武裝斗爭的序幕。7月,中共萬寧縣委在六連嶺成立,組織萬寧縣農民開展武裝暴動,掀起土地革命高潮。1928年6月,萬寧縣蘇維埃政府在六連嶺成立。蘇維埃政府在六連嶺創辦了蘇區合作社、紅軍醫院、列寧學校,使六連嶺成為瓊崖東區較為穩固的革命根據地。

1928年6月至1932年,國民黨軍蔡廷鍇部和陳漢光部先后來瓊圍剿。六連嶺革命根據地的同志們堅持革命,百折不撓,前仆后繼,同敵人和飢餓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六連嶺根據地革命紅旗始終不倒。抗日戰爭時期,六連嶺根據地由10多名短槍班戰士發展為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九中隊,繼而發展為人數達900多人的瓊崖總隊第三支隊,成為瓊崖東區的抗日主力軍。中共樂萬縣委和樂萬縣抗日民主政府均駐扎在六連嶺,瓊崖抗日軍政學校、瓊崖黨校、軍械廠、第三支隊醫院都在六連嶺創辦,六連嶺革命根據地成為瓊崖東區主要根據地之一。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六連嶺下成千上萬的人民投身革命,先后犧牲了2000多人,開創了23年紅旗不倒的英雄業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海南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957年,國家領導人朱德、董必武為六連嶺革命根據地題詞,充分肯定六連嶺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和海南人民的歷史功勛。1961年秋,萬寧縣人民政府在六連嶺東麓建立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亭,1976年擴建為六連嶺烈士陵園。陵園大門是綠色琉璃瓦頂,上面鐫刻海南省委第一任書記許士杰的題字:“六連嶺烈士陵園”。大門左上方是朱德題詩:“六連嶺上現彩雲,豎起紅旗革命軍。二十余年游擊戰,海南人民樹功勛。”大門右上方是董必武題詩:“六連嶺樹紅旗日,五指山防白匪時。二十三年根據地,一心革命費堅持。”園裡有贛湘閩粵四省百縣青年代表營造的10多畝成片樹林,大道兩旁椰樹挺拔,鬆柏蒼翠,花果飄香。

六連嶺烈士紀念碑以鋼筋水泥和花崗岩砌成,呈方形塔狀,高14米,碑基寬2.66米。碑的四周有兩層欄杆,佔地140平方米。碑正面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

六連嶺烈士紀念碑於1989年8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2009年5月,六連嶺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