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海南篇)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2-01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位於海南省定安縣國營中瑞農場中學西南側。

母瑞山是五指山向東北伸延的山脈,位於定安縣的最南端,山陡林密,群峰起伏,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1927年瓊崖“四二二”事變后,瓊崖共產黨人撤往農村開展革命斗爭。1928年3月,廣東國民黨軍蔡廷鍇師和譚啟秀獨立團渡瓊,對瓊崖蘇區和紅軍進行 “圍剿”,瓊崖革命走向低潮。是年冬,瓊崖蘇維埃政府和紅軍領導人王文明、梁秉樞和羅文淹率領紅軍130多人和部分赤衛隊員、瓊蘇直屬機關人員,以及軍械廠、印刷廠、交通處和醫院等附屬單位人員600余人,向母瑞山轉移,開辟山區革命根據地。在敵軍的嚴密封鎖下,瓊崖紅軍緊緊團結依靠當地苗、黎、漢各族人民開展生產自救,創辦農場、軍政學校、軍械廠、醫院、糧食加工廠、合作社、縫衣組等,堅持革命斗爭。1929年5月,瓊崖紅軍發展到一個獨立團500多人,1930年8月,發展到一個獨立師1300多人。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種。

1932年7月,廣東國民黨軍陳漢光警衛旅渡瓊,對瓊崖蘇區和紅軍進行 “圍剿”,對紅軍根據地發起瘋狂的進攻。瓊崖紅軍利用母瑞山的險要地形,與敵周旋。終因敵強我弱,紅軍遭受慘重損失,師長王文宇、政委馮國卿、參謀長郭天亭等紅軍主要領導人都相繼在戰斗中犧牲或被捕就義。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帶領紅軍100多人在母瑞山堅持了8個多月艱苦卓絕的頑強斗爭,最后剩下25人,1933年4月突圍下山。第二次保存了瓊崖革命的火種。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瓊崖特委和抗日獨立隊以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為依托,繼續堅持抗日斗爭,直至勝利。在解放戰爭中,中共瓊崖特委和瓊崖縱隊第三總隊,利用母瑞山革命根據地消滅國民黨的有生力量及殘余部隊,配合南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海南。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瓊崖特委創建的中心革命根據地,曾二度保存了瓊崖革命的火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也是瓊崖革命的重要基地。中共瓊崖特委、瓊崖蘇維埃政府、瓊崖紅軍獨立師師部曾長駐於此,領導瓊崖軍民與敵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為瓊崖革命堅持武裝斗爭23年紅旗不倒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瓊崖革命的搖籃。為緬懷先烈,啟迪后人,弘揚母瑞山革命精神,1993年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建設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10月動工興建,1996年8月1日落成。紀念園佔地20畝,園中央建有馮白駒和王文明的銅像。園中建有陳列室、值班室、接待室、題詞亭、湖中亭等,總建筑面積5395平方米。主體建筑是建筑面積689平方米的兩層樓陳列館,陳列了海南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四個階段的革命斗爭史料及珍貴文物,包括瓊縱戰士使用過的各種生活用品、工作用品、武器、旗幟、印章和歷史照片等。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於1996年8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海南省革命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