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逸紀念館(海南篇)
張雲逸紀念館位於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鎮文清大道51號。
張雲逸(1892-1974),原名張運鎰,曾用名張勝之,文昌市頭苑上僚村人。1908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廣州黃埔陸軍小學第四期﹔1909年,在教官鄧仲元的介紹下,秘密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並擔任攻打兩廣總督府的革命軍炸彈隊隊長﹔1912年,進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學習。1923年,任廣東軍隊許崇智部旅長,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東征戰斗﹔1925年,粵軍編為國民革命軍,張雲逸隨軍參加第二次東征。1926年,參加北伐,任第四軍25師參謀長,先后參加了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河南等戰役﹔同年10月,經王之仁和廖乾五的介紹,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積極支持周士第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25師73團參加南昌起義,同年在領導經營瓊崖計劃失敗后,隨后又參加了廣州起義。1929年,和鄧小平一起領導廣西百色起義,創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任軍長,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據地。1931年,率領紅七軍到達湘贛革命根據地,同紅20軍會師,任贛江以西紅軍部隊總指揮,配合中央紅軍第二次反“圍剿”作戰﹔11月,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2月,任中央軍委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不久,任紅一方面軍副總參謀長兼司令部作戰局局長。1933年“八一”建軍節,被中央軍委授予二等“紅星獎章”,並參加第五次反“圍剿”。1933年11月福建事變后,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代表身份與福建人民政府進行談判。12月,任中共駐十九路軍的軍事聯絡員。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紅八軍團參謀長、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中央縱隊先遣隊司令員等職。1935年,協助劉伯承同志完成了突破烏江防線任務。1936年后,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隊副參謀長、中央軍委委員、紅軍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1938年,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1941年,皖南事變后,任重建后新四軍副軍長兼二師師長,后兼任淮南軍區司令員。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后任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華東軍政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947年1月,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參與指揮淮海戰役。1949年9月,任華南分局第二書記兼廣西省委書記,后任廣西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53年任中南局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62年,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是第七、八、九、十屆中共中央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74年11月19日,在北京病逝。
1992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文昌縣人民政府籌資興建張雲逸大將紀念館,佔地面積12畝。正門頂分雙層,飾碧綠琉璃瓦,門楣正中鐫刻著聶榮臻題寫的“張雲逸紀念館”6個金色大字。庭院正中豎立張雲逸身穿戎裝的全身銅像,總高5米。基座正面鐫刻彭真題寫“張雲逸大將”5個大字﹔基座背面鐫刻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撰寫的張雲逸生平簡介。銅像后有一個清水池,池上架一座石橋,石橋直通張雲逸陳列館。陳列館有兩層,建筑面積256.2平方米,鋼筋水泥結構。陳列館裡展出張雲逸在學生時代和各個革命時期的照片、圖表、繪畫152幅,書稿88件,實物48件,還有毛澤東、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命令、題詞。陳列館左側建一座壁廊,壁廊上鐫刻有薄一波、張愛萍、楊得志、肖克、楊成武、張勁夫等人的題詞﹔右側建一座接待室。庭院中還分別建有3座不同款式的涼亭,四周種植了許多塔柏、南洋杉、蒲葵、散尾葵、紫膠樹、榕樹。
張雲逸紀念館於2005年11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