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新思潮的涌現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2-05   
分享到 :

經過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人民有了新的覺醒。特別是青年中的一批先進分子,以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為己任,重新考慮中國的前途,探求改造中國社會的新方案。他們紛紛撰寫文章、創辦刊物或成立社團,以介紹、傳播和研究國外的各種新思潮。當時,鼓吹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筍,先后出現400多種。這些刊物的絕大多數都宣稱以改造社會為宗旨,有的還在文章中提出各種各樣的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案。

由於巴黎和會打破了人們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幻想,更由於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漸次擴大,因此,五四愛國運動后中國思想界出現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否定封建主義的同時,也開始懷疑以至放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轉而向往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現時和將來的人類共同的思想“。社會主義學說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

新思潮來勢洶涌,沖破傳統思想的禁錮,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當然,潮流涌來時難免泥沙俱下。五四時期被中國人當作新思潮傳播的社會主義學說十分龐雜,既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又有各種各樣被稱為”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流派,如無政府主義、無政府工團主義、互助主義、新村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伯恩施坦主義等。這時的情況是,“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所以,學生運動倏然一變而傾向於社會主義”。但絕大多數的進步青年對社會主義只是抱著一種朦朧的向往。他們對各種社會主義學說的了解,如同“隔著紗窗看曉霧”,並不十分清晰。對這些主義和學說,他們正在進行分析、比較和選擇,希望能從中找到挽救民族危亡和改造中國社會的良方。

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漢、廣州、長沙的一些進步青年,在1919年底曾經興起工讀互助主義的實驗活動。他們遵循工讀互助主義的學說,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組織互助社一類小團體,過起“共產的生活”,並希望把工讀互助團逐漸推廣到全社會,從而實現“平和的經濟革命”。然而,這種工讀互助團的試驗好景不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這類組織都因遇到種種無法克服的困難而解體。

與實踐“工讀互助”相類似,一些青年知識分子模仿日本九州的新村、美國的勞動共產村的做法,也在中國進行“新村”試驗。同工讀互助團的命運一樣,這些中國的“新村”也是曇花一現。

“工讀互助”和“新村”試驗的失敗,對熱衷於空想社會主義和改良主義的人們,是一次非常實際的教育。許多參加“工讀互助”和“新村”活動的青年開始認識到:“社會沒有根本改造以前,不能試驗新生活”﹔“要改造社會,須從根本上謀全體的改造,枝枝節節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他們很快拋棄不切實際的空想,轉而尋找改造社會的“實際可循”的途徑。這就為一批進步青年認識空想社會主義和其他類似的改良主義思想的謬誤,最終選擇科學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信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