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反對“鄧、毛、謝、古”的斗爭
矛頭主要是針對毛澤東各項正確主張的?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2-16   
分享到 :

1933年3月,中共臨時中央在江西開展反對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的斗爭,亦即反對所謂“江西羅明路線”的斗爭。

鄧小平當時任江西省會昌、尋鄔、安遠中心縣委書記﹔毛澤覃曾任蘇區中央局秘書長,永豐、吉安、泰和中心縣委書記﹔謝唯俊曾任贛西南特委委員、贛東特委書記、江西省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獨立第五師師長﹔古柏曾任尋鄔縣委書記、尋鄔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他們依據多年積累的斗爭經驗和當時的實際情況,分別發表過一些有利於反“圍剿”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意見,抵制王明、博古等提出的“左”傾錯誤的做法。他們主張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廣大農村發展,不贊成“向著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發展”﹔主張“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消滅敵人,不贊成把敵人擋在根據地大門外、同敵人硬拼﹔主張群眾武裝、地方部隊和中央紅軍都應得到發展,不贊成用削弱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的辦法來擴大紅軍﹔認為根據地的中心區和邊緣區的工作應加以區別,不能採取一樣的辦法。在土地分配問題上,他們仍堅持“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正確政策﹔關於行政工作及擴大紅軍、地方武裝等工作,他們主張“由政府計劃”,不應由黨代替政府去做,等等。在這之前,即1931年11月初贛南會議前后,鄧小平對中央領導工作中的一些錯誤即有過抵制﹔毛澤覃、謝唯俊、古柏曾批評堅持“左”傾錯誤的中央領導同志為“洋房子先生”,並針對某些人所謂山溝裡沒有馬列主義的說法,說過我們蘇區的山上有馬克思主義,倒是大城市產生了立三路線,等等。由於他們的正確意見是對冒險主義的“進攻路線”和政策的抵制,他們就被認為是“江西羅明路線”的代表人物,被指責為“對革命悲觀失望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逃跑退卻路線”,“對於四中全會后的新的中央領導表示極端不信任”。他們因此遭到錯誤的批判和打擊。3月下旬,蘇區中央局直接召開會昌、尋鄔、安遠三縣黨的積極分子會議,通過決議指責以鄧小平為書記的中心縣委執行了“純粹的防御路線”即“羅明路線”,並批評江西省委反“純粹防御路線”的斗爭不深入。4月下旬,在中央局領導下,江西省委在全省開展所謂反“江西羅明路線”的斗爭。這場斗爭,實際上反對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主張,對於反對國民黨第五次“圍剿”的斗爭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