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2-16   
分享到 :

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是在李大釗的直接指導和籌劃下成立的。1920年3月成立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大多是五四運動中的骨干和積極分子。這個研究會通過收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籍、舉辦座談討論、組織出版工作等,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其成員也發展很快。它既是中國最早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也為建黨作了重要准備。李大釗在介紹維經斯基一行去上海后,與陳獨秀通信相商,一致認為需要加快建黨的進程,並同時在北方和南方從事建黨的籌備工作。后人所說的“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形象地說明了他們在建黨過程中所起的倡導、推動和組織作用。

為了了解工人群眾的生活,喚起工人的覺醒,積聚工人階級的力量,早在1920年1月,在李大釗的號召和組織下,北京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就到人力車工人居住區進行調查。工人的悲慘生活狀況使他們大為震驚。北京《晨報》報道說:“調查回來,大家相顧失色,太息不止,都現出一種極傷心且不平的樣子。”同年5月1日,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召開的有500多工友和學生參加的紀念國際勞動節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他稱贊俄國蘇維埃政府取得的成就,宣傳八小時工作制,並主張把“紀念五一節當作我們引路的一盞明燈”。何孟雄等人走上街頭,分乘兩輛汽車,揮舞寫有“勞工神聖”、“五一節萬歲”、“資本家的末日”等口號的旗幟,散發《五月一日北京勞工宣言》等小冊子和傳單。這一天,鄧中夏等還趕到北京郊區長辛店,在工人中進行宣傳和聯系工作。

同時,李大釗等人還積極聯絡北京、天津等地的先進分子,努力促成進步團體的聯合。1920年8月16日,少年中國學會、人道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團及天津覺悟社的代表20余人,在北京陶然亭舉行茶話會。李大釗、周恩來、鄧穎超、張申府在會上發言。李大釗認為各團體有表明本會主義的必要。他指出:各團體要有一個正確的主義,主義不明,對內既不足以齊一,對外尤不足以與其他組織進行聯合的行動。會議決定五個團體組合成“改造聯盟”,並制定聯盟的宣言和約章,促進各進步團體的協調和統一。

經過一系列准備工作,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於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正式成立。當時取名為“共產黨小組”。黨組織的最初成員有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三人,不久,張申府經上海去法國。黨組織吸收一批新的成員。內部分工是:李大釗負總責,並主持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張國燾擔任職工運動的發動工作﹔黃凌霜、陳德榮編輯並發行《勞動音》周刊﹔羅章龍、劉仁靜等負責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11月,北京黨組織內發生意見分歧,並影響到實際工作的開展。黃凌霜等無政府主義者主張自由的聯合,反對黨的紀律和職務分工。他們認為政府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反對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府。經過爭論,無政府主義者退出了黨組織。

1920年底,北京黨組織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共產黨北京支部”,由李大釗任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羅章龍負責宣傳工作。隨后,又陸續發展一些成員。到1921年7月,北京黨組織的成員有李大釗、張國燾、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高君宇、繆伯英、何孟雄、范鴻劼、張太雷、宋介、李梅羹、陳德榮等。他們大多是北京大學的進步師生。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