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內部從來沒有使用過“法幣”?
在英、美兩國的大力扶助下,1935年11月3日由國民黨政府財政部發布公告,宣布: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行之鈔票定為法幣(1936年2月,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亦視同法幣)。而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則是在1932年7月7日。1935年11月才發行的“法幣”,是不可能在1932年7月以前就在革命根據地“使用”的。
在國家銀行發行紙幣之前,中央革命根據地究竟使用的是什麼貨幣?這要分兩個階段來說明。
第一階段,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初,各式各樣的雜鈔劣幣充斥了根據地市場。在贛西南地區,“在各地甚至窮鄉僻壤都有‘裕民銀行’(朱培德時代)的鈔票,及吉安商會的鈔票和江西省反動政府省主席魯滌平來后的‘兌換券’”。在閩西地區,則使用光洋、時洋、國民黨中國銀行和中南銀行的紙幣,還有袁頭毫、廣東毫、福建官局毫,以及各種雜版舊毫。奸商以上述雜鈔劣幣套購金銀和土產出口,獲利甚巨,而根據地軍民拿了這種劣幣到白區購買物資卻要打幾折。如果這種現象發展下去,一是造成根據地金銀大量外流,一是便於敵人從根據地套購物資﹔如果立即取締這些雜鈔劣幣,而不發行自己的貨幣,又會使根據地的商品流通失去媒介。於是,根據地發行了自己的貨幣。
第二階段,根據地銀行發行自己的貨幣。早在國家銀行建立之前,1929年8月,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勞動人民的第一家銀行——東古平民銀行,印發了銅元面值10枚、20枚、50枚、100枚的紙幣四種,信用極好,深受群眾歡迎。1930年11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贛南、閩西又分別建立了江西工農銀行和閩西工農銀行,並且都發行了紙幣。江西工農銀行發行的是銅元票,所印制的紙幣面額有銅元10枚、50枚、100枚三種。閩西工農銀行發行的是大洋票,現收集到的有1角、2角的輔幣券,1元的暫用鈔票和5角幣的一塊銅質印版。1932年7月,國家銀行發行統一使用的紙幣,“為統一組織起見,決定將江西工農銀行取消,閩西工農銀行因系工農群眾投資,故仍許其繼續存在,僅停止其發行紙幣權”。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