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為什麼會失敗?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2-21   
分享到 :

1933年3月,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重大勝利,打擊了國民黨的進攻氣焰,加上全國人民抗日斗爭的發展和國民黨內部的分化,表明形勢發生了更加有利於革命的發展。但是,蔣介石並沒有放棄對紅軍的“圍剿”。為了發動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蔣介石作了多方面的准備,強調實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政治上,在根據地周圍地區實行保甲制度和“連坐法”﹔經濟上,對根據地實行嚴密的封鎖﹔軍事上,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

當時,中央根據地的紅軍主力有8萬多人,地方紅軍和赤衛隊等群眾武裝也有所發展。盡管形勢嚴峻,如果紅軍能夠正確的估計形勢,利用有利條件,針對敵人採取的新策略,靈活運用歷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打破這次“圍剿”仍然是有可能的。然而,這時毛澤東已經離開了紅軍的領導崗位,深受“左”傾思想指導的臨時中央直接領導這次反“圍剿”斗爭。在蔣介石正大力准備“圍剿”的時候,1933年6月臨時中央提出紅一方面軍主力分離作戰的方針,這種將兩個拳頭分開打擊敵人的計劃,隻能突然分散兵力,使自己陷於被動局面,紅軍也因此喪失了准備反“圍剿”的寶貴時間。

9月底,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從上海來到瑞金。李德來到瑞金是為了幫助中國人民完成革命事業,但是他並不完全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只是照搬蘇聯紅軍正規戰爭的經驗,這就不能不給中國的革命帶來嚴重的危害。臨時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博古對李德十分信賴和支持,他們實際上是這次反“圍剿”的最高軍事指揮者。他們主張實行軍事冒險主義的方針,主張“御敵於國門之外”,即要求紅軍在根據地以外戰勝敵人。這是一個嚴重的“左”傾錯誤。

9月下旬,國民黨軍北路軍開始進攻中央根據地,28日佔領黎川。博古、李德等震驚黎川一城之失,急忙命令紅軍主力北上應急。紅軍主力在洵口同敵人遭遇,打了一個勝仗。博古、李德貿然命令紅軍向敵人堅固陣地進攻,結果連戰不利。到11月中旬,紅軍連續作戰近兩個月,不僅沒有能在敵佔區或敵我交界區打敗敵人,反而因輾轉於敵人的堡壘和主力之間,遭到很大的損失,陷於被動地位。

紅軍北線進攻作戰受到挫折后,臨時中央領導人即由軍事冒險主義轉為軍事保守主義。他們採取消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和“短促突擊”的戰術。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參加“圍剿”紅軍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公開宣布抗日反蔣,在東方戰線掉轉槍口向蔣介石反戈一擊的事變。臨時中央如果能對這一事變採取正確的策略,對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第五次“圍剿”將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博古等害怕丟失根據地,不敢實施向敵人后方打出去的方針,拒絕採取周恩來的正確意見,要紅軍繼續在內線作戰。由於受軍事“討伐”和政治分化的壓力,加上領導本身失誤等原因,第十九路軍很快被蔣介石的軍隊擊敗,這也使紅軍喪失了借助這次事變打破第五次“圍剿”的一個十分有利的時機。

后來,李德利用各種辦法進一步控制了軍事指揮權,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更加嚴重,使紅軍在反“圍剿”中隻能繼續執行前一段的錯誤的策略方針,從而在蔣介石重新發動進攻面前遭到了更為嚴重的損失。1934年4月中下旬,國民黨軍隊集中力量進攻廣昌。由於李德堅持主張廣昌保衛戰,致使不但廣昌失守,而且造成紅軍勢力的大大削弱。廣昌失守后,根據地縮小,軍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紅軍已經很難取得第五次反“圍剿”的勝利了。

總的來說,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臨時中央“左”的錯誤,以及在這種錯誤指導下制定的錯誤軍事方針是這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