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中央局成員、黨的地方組織的代表和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后回國的部分代表。他們是陳獨秀、張國燾、李達、楊明齋、羅章龍、王盡美、許白昊、蔡和森、譚平山、李震瀛、施存統等12人(尚有一人姓名不詳),代表著全黨195名黨員。
大會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上海原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輔德裡625號舉行。陳獨秀主持大會,並代表中央局向大會作一年來的工作報告﹔張國燾報告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的經過以及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情況﹔團中央代表施存統報告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經過以及大會通過的決議。大會推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組成起草委員會,負責起草《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和其他決議案。
大會通過的宣言是一份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文件。它分析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和中國社會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著重指出:“各種事實証明,加給中國人民(無論是資產階級、工人或農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資本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的封建勢力,因此反對那兩種勢力的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是極有意義的:即因民主主義革命成功,便可得到獨立和比較的自由。”宣言在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中國社會性質的基礎上,提出在目前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奮斗目標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實際上制定出了黨在現階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即黨的最低綱領。宣言又指出:黨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表明黨的二大宣言堅持了一大綱領所規定的黨的最終奮斗目標,即黨的最高綱領。
二大宣言初步闡明了現階段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策略、任務和目標,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前途。這就是:革命的性質是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革命的動力是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策略是組成各階級的聯合戰線﹔革命的任務和目標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的統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
黨的二大第一次將黨在民主革命中要實現的目標同將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要實現的長遠目標結合起來,不僅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任務,並指出要通過民主革命進一步創造條件,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問題認識的一次深化,是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一個重要成果。它為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獲得獨立和解放、為中國革命的正確進行指明了方向。從黨的一大確定直接搞社會主義革命,到二大確定首先進行民主革命然后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是黨的戰略方針的一次重大轉變。
黨的二大對於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具體聯系作了初步分析。二大宣言指出:“民主主義革命成功了,無產階級不過得著一些自由與權利,還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義成功,幼稚的資產階級便會迅速發展,與無產階級處於對抗地位。因此無產階級便須對付資產階級,實行‘與貧苦農民聯合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二步奮斗。如果無產階級的組織力和戰斗力強固,這第二步奮斗是能跟著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后即刻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估計民主革命的前途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如果無產階級的力量在民主革命中發展得很大,民主革命勝利后便能夠即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革命﹔另一種是,民主革命勝利,資產階級“從封建奪得政權”,無產階級要經過一個長時期使自己的力量壯大之后,才能實行第二步奮斗。當時,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只是初步地發動了工人運動,還缺乏革命的經驗。有些人受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歷史經驗的影響,對民主革命的前途更多地考慮的是后一種可能。也有些人從俄國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歷史經驗出發,考慮的是從民主革命很快發展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前一種可能。但是,在中國這樣有著復雜國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究竟通過怎樣的途徑達到這種前途,他們還不可能有清楚的認識。
一個政黨的綱領就是它的一面旗幟。黨的二大提出的革命綱領,既堅持和包含了無產階級政黨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最高理想,又第一次明確提出黨在現階段的行動方針和革命任務,即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僅一年的時間,就能夠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初步地認識了實際上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關系。這表明,隻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並將它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中國共產黨,才能科學地分析中國社會的現狀,反映中國人民的願望和要求,指明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肩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重任。
為了貫徹黨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二大通過了九個決議案。大會通過的《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號召全國的工人、農民團結在共產黨的旗幟下進行斗爭﹔同時提出聯合全國一切革命黨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並決定邀請國民黨等革命團體舉行聯席會議,共商具體辦法。這樣就改變了黨的一大文件中關於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聯系的規定。這是黨最早提出關於統一戰線的思想和主張。它對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大會通過的《關於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關於“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議決案》和《關於議會行動的決案》等文獻中,在闡明黨的性質時認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組成的政黨。為了把黨建設成為一個革命的群眾性的無產階級政黨,大會提出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二是黨的內部必須有嚴密的、高度集中的、有紀律的組織和訓練,並且要求“個個黨員不應只是在言論上表示是共產主義者,重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是共產主義者”。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是黨成立后的第一個黨章。它對黨員條件、黨的各級組織的建設和黨的紀律作了具體規定。與黨的一大所通過的黨綱相比,它明確地闡釋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大會還通過《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指出中國革命“要和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完全承認第三國際所決議的加入條件二十一條”。大會確認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這在當時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一種抉擇。因為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是國際性的事業,需要各國無產階級互相支持。但是,在中國完成這個事業,首先需要中國共產黨依靠本國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找出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道路,而不能由別的國家或某一個國際中心來指揮。然而,中國共產黨加入共產國際后,必須執行共產國際代表大會及其執委會的一切決議。這不能不給中國革命帶來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
黨的二大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選舉產生了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鄧中夏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另選出三名候補執行委員。陳獨秀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蔡和森、張國燾分別負責黨的宣傳、組織工作。
黨的二大閉幕不久,中共中央即於1922年9月在上海創辦了自己的政治機關報——《向導》周報。它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輿論宣傳和政策指導的作用。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