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一批共產黨員和黨外進步
人士為什麼能在國民黨統治區內堅持斗爭?
從1931年初到1932年底,中共河北省委接連遭到三次大的破壞。全國赤色工會的會員,到1932年1月隻剩下3000人。臨時中央難以在上海立足,不得不在1933年初遷入中央蘇區。這以后,中共中央成立上海中央局,領導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並負責同共產國際聯系。上海中央局在1934年3月到1935年2月間接連遭到六次大的破壞,到1935年7月停止活動。到這時候,國民黨統治區的黨組織除少數地方外都已被破壞殆盡。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一批共產黨員和黨外進步人士仍然在國民黨統治區內堅持斗爭,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傳播馬克思主義,通過文化戰線上的斗爭擴大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什麼能出現這樣的局面?其原因有:
第一,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機空前深重,而蔣介石統治集團卻頑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加緊法西斯獨裁統治。這是極端不得人心的,不能不激起人們越來越強烈的不滿,並促使中間派乃至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化。盡管中共臨時中央當時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但許多要求進步的人仍能從事實中看到,中國共產黨是堅決主張抗日、要求實現民主政治、並為勞苦大眾謀利益的,從而一步步地向黨靠攏。
第二,中共臨時中央“左”傾錯誤在實際生活中是無法行得通的。它雖在許多地方用強制的手段加以貫徹,但不少共產黨員以至有些黨的組織,為了堅持並發展革命斗爭,在客觀現實的教育下,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突破“左”傾錯誤指導思想的某些束縛,在實際工作中逐步作出調整,採取了一些靈活而有效的做法。當中共臨時中央遷往中央蘇區和上海局屢遭破壞后,同中共中央失去聯系的一些在上海的黨組織(如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和后來成立的江蘇省臨時委員會等),在異常復雜的環境中獨立地進行探索,工作中有不少新的創造,實際上突破了少數領導人的主觀主義錯誤指導。
對“左”傾錯誤指導思想的突破,主要表現在開始注意團結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和盡量利用各種合法陣地開展工作。雖然當時這樣做的人未必已從根本上分清路線是非,但實踐証明這樣做是正確的。在臨時中央有些領導人中,也多少出現這種變化的征兆。張聞天1932年10月在中共中央機關報《斗爭》上發表《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和《論我們的宣傳鼓動工作》兩篇文章。他指出:“使左翼文藝運動始終停留在狹窄的秘密范圍內的最大的障礙物,卻是‘左’的關門主義。”並且強調:“要使中國目前的左翼文藝運動變為廣大的群眾運動,堅決的打擊這種‘左’傾空談與關門主義,是絕對必要的。隻有廣泛的革命的統一戰線,才能使我們的活動,從狹窄的、秘密的,走向廣泛的、半公開與公開的方面去。”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