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征中召開的
“通道會議”被稱為“飛行會議”?
通道會議會場
由於“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湘江戰役使紅軍付出了慘重代價,引起了廣大指戰員的不滿和深思。“廣大干部眼看反第五次‘圍剿’以來,迭次失利,現在又幾乎瀕於絕境,與反第四次‘圍剿’以前的情況對比之下,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貫徹執行了錯誤路線所致,部隊中明顯地滋長了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1934年12月11日,紅軍佔領湖南西北邊境的通道縣城,為研究紅軍今后戰略發展方向,中共中央領導人在通道縣城裡的恭城書院舉行了緊急會議。
關於通道會議的問題,在很多記述中共黨史的書刊中都沒有提及。就是一些老同志的回憶錄中也很少有記述。但據李德所著的《中國記事》(1932年—1939年)一書卻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到達黎平之前,我們舉行了一次飛行會議,會上討論了以后的作戰方案。”毛澤東提出“應該放棄在長江以南同二軍團一起建立蘇區的意圖”,“堅持繼續向西進軍,進入貴州內地。這次他不僅得到洛甫、王稼祥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就准備轉向‘中央三人小組’一邊的周恩來的支持”,“此毛的建議被通過了。”這次“飛行會議”就是指通道會議。之所以說是“飛行會議”,是因為它是臨時決定召開的,而且時間也很短。
由於“左”傾領導人博古、李德的阻擾,加之戎馬倥傯,時間倉促,通道會議僅就紅軍近期兵力方向進行討論,雖同意毛澤東“轉兵”建議,但其他有關戰略問題以后待議。盡管通道會議在當時影響不算大,但不能說這次會議不重要。因為這次會議使紅軍避免了與數倍敵軍的一次正面交鋒的危險,為改變紅軍長征路線並為恢復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軍事方針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