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的由來和發展

作者:陳述    發布時間:2013-03-26   
分享到 :

中共十六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統一的目標,符合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各族人民的願望。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小康社會”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

1、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這一概念

在鄧小平理論體系中,“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設計中國現代化進程時,繼承傳統思想遺產,反思歷史經驗教訓,立足客觀現實國情,放眼世界現代化發展大勢,將民族復興願望和民生幸福追求融為一體,提出的一個具有新的時代內涵的新概念。他曾經總結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 “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 鄧小平將小康社會確立為20世紀末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目標,賦予其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並圍繞這一目標闡述了一系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方針政策,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小康社會思想,這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

根據現在已經發表的文獻,1979年12月6日,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鄧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當時,大平委婉而明確地問到:中國的現代化規劃確實是十分宏偉動人,但是我想知道,你們的現代化藍圖究竟是如何構思的?鄧小平說道:“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只是一個小康的國家”。

鄧小平的設想反映了對我國幾十年建設社會主義的客觀的估量,他首次將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體設想,從此,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在20世紀末的發展目標定位於“小康”。以后,他又使用了幾種表述方式:如:“小康之家”、“小康的狀態”、“小康的國家”。最重要的是明確提出和使用了“小康社會”這一新概念。

1983年2月,鄧小平南下江蘇、浙江、上海,進行考察。回京之后,3月2日,鄧小平約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他興奮地介紹一路所見所聞,並以蘇州為例,描繪了達到小康水平后的社會狀況:

“第一,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第二,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達到二十平方米,因為土地不足,向空中發展,小城鎮和農村蓋二三層樓房的已經不少﹔

第三,就業問題解決了,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了﹔

第四,人不再外流了,農村的人總想往大城市跑的情況已經改變﹔

第五,中小學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有能力自己安排了﹔

第六,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

1984年10月,鄧小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再次談到了蘇州之行,詳細勾畫了到本世紀末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時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圖景,同時,他還設想了到下個世紀中葉中國小康社會發展的前景。他說:“到那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幾千美元,我們也不會產生新資產階級。基本的東西歸國家所有,歸公有。國家富強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不斷增長。” 鄧小平還曾經設想,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后可以實行普選”。

這兩次講話,是反映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重要文獻。從鄧小平的講話中可以看出,小康社會在鄧小平的眼中,不單單是一個經濟指標,而是一個綜合概念,其發展目標包括人民生活目標、經濟發展目標、政治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等方面的內容,體現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包涵了豐富的經濟、政治、文化內涵。所以,鄧小平對小康社會發展藍圖的構想,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小康社會也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總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向中等發達國家不斷邁進的社會發展階段。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目標是到本世紀末,……達到一個小康社會的水平。我們進一步的目標是下一個世紀的五十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這清楚地說明,鄧小平的設想是,2000年底進入小康社會,然后通過建設小康社會,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向中等發達國家不斷邁進,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居於世界前列。他強調:實現小康社會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會大大不同了,國家的力量真正是強大起來了”。 “中國就可以對人類做出更多一點貢獻。如果再花五十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末我們這個國家對人類的貢獻就更大一些。我們有信心做好這件事情”。

鄧小平不僅描繪了小康社會的發展藍圖,而且構想了奔小康和建設小康社會的跨世紀發展戰略。

他首先提出了把到20世紀末的20年分為兩個十年,分兩步走、奔小康的的戰略設想,即:“十年翻一番,兩個十年翻兩番”,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 根據他這一設想,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確立了到本世紀末翻兩番、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在構想到20世紀末的發展戰略時,鄧小平就同時把目光投向下個世紀,開始醞釀中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構想。

1981年9月,他會見日本客人時說:“本世紀末也隻能搞一個小康社會,要達到西方比較發達國家的水平,至少還要再加上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恐怕要到二十一世紀末”。 這表明,鄧小平把到本世紀末翻兩番算作第一步﹔把在這一基礎上,再發展30年到50年,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算作第二步。1984年以后,鄧小平較多地談到了這一分“兩步走”、“兩大階段”的戰略構想。

1987年,鄧小平進一步闡述上述思想,並把第一大步分作兩步,明確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構想。4月30日,他會見外國客人時第一次就此作了完整闡述。他說:我們“原定的目標,是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隻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第三步是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目標大體上是人均達到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

鄧小平這個百年圖強的跨世紀發展戰略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上得到了全黨的確認。十三大政治報告正式闡述了到下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跨世紀戰略部署。

1995年,黨中央根據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提前5年實現翻兩番的新情況和鄧小平一貫強調的要重視人均指標的實現程度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實現人均產值翻番的新目標。這是對奔小康戰略目標的重新設定。

1997年在世紀之交的歷史時刻召開的黨的十五大,又根據鄧小平提出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提出了下個世紀前半葉我國新的“三步走”戰略部署。這是對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總體規劃,是鄧小平小康社會發展戰略思想的新發展。

鄧小平對小康社會的實現寄予厚望,他多次深刻地闡述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偉大意義

鄧小平指出:“實現小康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一個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 這不僅可以使人民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也可以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同時,還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新的新的起點。他特別強調:“翻兩番還有個重要意義,就是這是一個新的起點。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就可以接近經濟發達國家水平。不是說制度,是說生產、生活水平。這是可能的,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還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他認為,如果實現了翻兩番,就會實現真正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這是其直接的政治影響,而更為深遠的政治意義在於,通過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還可以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到進一步體現。他指出:“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如果我們本世紀內達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們清醒一點﹔到下世紀中葉我們建成中等發達水平的社會主義國家時,就會進一步地說服他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

鄧小平還放眼全球,著眼於人類發展,多次指出,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還具有重大的國際影響,它不僅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可以使中國對世界、對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再度復興。

2、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

鄧小平關於建立小康社會的思想提出來以后,一直是指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中共十二大、“六五”計劃、“七五”計劃和中共十三大都對小康問題作了具體設計。到1990年,在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歷史背景下,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又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戰略決策。這樣,奔小康就成為90年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題曲,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迅速向小康社會歷史階段推進。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探索和艱苦努力,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提前5年實現翻兩番,在這種情況下,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繪制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藍圖,強調下個世紀前10年,中國“還是處於小康階段”, 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文獻中第一次表明,小康不只是第二步戰略目標的終點,而且是以此為起點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鄧小平小康思想中的社會內涵開始突出。

1997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又提前實現翻兩番,中國現代化建設有望在20世紀結束時進入了小康社會。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根據這種新的情況,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這一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指出:“現代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說,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度裡,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這將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礎,為更加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新的起點。” 這是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的歷史新任務。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實現鄧小平提出的“建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后,有了下一步的奮斗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五大還根據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及其提出的第三步戰略目標,第一次提出了下個世紀前半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三步走”戰略部署。這是對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總體規劃,可以說是江澤民對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此后,中共中央在一系列重要會議中都繼續發展關於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1999年,江澤民在全國扶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都明確指出,中國“即將進入小康社會”。

2000年是世紀之交的一年,建立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已成定局。在這種情況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鄭重地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這一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指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裡程碑。”

2001年,是新世紀的頭一年,也是“十五”計劃的開局之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江澤民再次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要盡快地使全國人民都過上殷實的小康生活。” 並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人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的要求和任務。這使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起來。

2002年5月31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再次重申: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一個十二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裡程碑。並且要求全黨和全國上下要抓住機遇,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些論述鮮明地提出了兩個互相聯系的重大命題:一是進入21世紀后,我們新的奮斗目標不僅要建設小康社會,而且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進入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3、中共十六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定為21世紀前20年的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認為:“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大會報告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大會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

——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力爭比二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這次大會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意義十分重大。”

這次大會決議指出:“大會同意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認為提出這個奮斗目標,對於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現這個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

(陳述:《世紀盛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