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湖戰場的作戰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3-26   
分享到 :

北伐戰爭紀念館

1926年7月9日,北伐戰爭在“打倒列強,除軍閥”的雄壯口號中正式開始。北伐戰爭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這是孫中山多年的願望,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這時,北洋軍閥的兵力還很強大。直系吳佩孚控制著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及直隸的保定一帶,約有兵力20萬人。直系孫傳芳割據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有兵力20萬人左右。奉系張作霖佔據著東北三省、熱河、察哈爾和北京、天津地區,連同受他節制、統治山東的張宗昌的軍隊在內,約有兵力30多萬人。其他各省還有許多小軍閥。而國民革命軍隻有八個軍,兵力僅10萬人左右。從雙方總兵力的數量來看,北洋軍閥佔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北洋軍閥的統治已失盡人心,內部又存在深刻的矛盾,這就為北伐軍提供了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機會。北伐開始時,張作霖希望借北伐軍的力量打擊吳佩孚的勢力,對戰爭採取觀望態度﹔孫傳芳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暫時保持中立。吳佩孚的主力部隊正在北方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而在湖南、湖北的兵力包括戰斗力很弱的各種雜牌軍在內隻有10萬人,用以攻擊唐生智並企圖進窺廣東的兵力隻有四五萬人。因此,北伐軍可以首先集中力量,在湖南、湖北戰場打擊吳佩孚所部。

早在1925年9月,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北伐軍事戰略方針。但是,由於國民革命軍將領各有自己的算盤,所以在1926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的北伐進軍計劃中,提出同時向湖南和江西進軍,即同時與吳佩孚和孫傳芳作戰。加倫回到廣州后發現這個問題,立即要求修改計劃。經過加倫的勸說和多次磋商,各軍將領才同意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即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進,迅速消滅吳佩孚所部﹔同時和孫傳芳進行談判,並向湖南、江西邊境和廣東、福建邊境分別派出部分兵力進行監視和防備,待兩湖戰場取得勝利后,再集中兵力消滅孫傳芳﹔最后,集中兵力消滅張作霖,統一全中國。后來的事實証明,加倫的戰略構想是北伐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

按照上述戰略方針,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所轄葉挺獨立團等部作為先頭部隊,出兵援助被吳佩孚援軍擊敗而退守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所部,拉開了北伐進軍的序幕。在國民革命軍的八個軍中,第四軍內的共產黨員最多,葉挺獨立團又是其中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部隊。獨立團一出師,就立下引人注目的戰功。6月初,獨立團到達湖南安仁縣,擊退正向安仁推進的直系軍隊,乘勝佔領攸縣。與此同時,第七軍一部也到達衡陽一帶,協助第八軍擊退直系軍隊的進攻。北伐軍初戰告捷,穩定了湖南戰局,打開了向北進軍的通道。

7月初,第四軍和第七軍主力到達湖南的衡陽和攸縣一帶后,同第八軍一起,分三路攻長沙。7月11日,北伐軍進佔長沙。這時,蔣介石決定親赴前線,於7月27日率其嫡系第一軍第一、第二兩個師自廣州北上。

攻克長沙后,北伐軍將領中又有人主張同時向湖北和江西兩個方向發展。中共中央及時向國民政府建議:“北伐軍事戰略暫不動江西,先趨武漢,以避免激出誤會,引起五省卷入討赤”。8月12日,蔣介石在長沙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會上雖有爭論,但在加倫的努力下,最終還是作出了集中力量進軍武漢打擊吳佩孚、對孫傳芳繼續採取中立政策、在軍事上警戒江西的決議。加倫據此制定了具體作戰計劃。8月中旬,北伐軍繼續北進,19 日佔領平江,22日佔領岳州,隨即進入湖北。

吳佩孚看到北伐軍有直搗武漢之勢,急調在北方進攻國民軍的直系主力南下,並在地形險要的汀泗橋一線布防。8月26日,國民革命軍第四、第七軍向汀泗橋發起總攻。敵軍憑險固守,戰斗異常激烈。斗志旺盛的北伐軍一鼓作氣,在8月27日攻下汀泗橋,打開了通向武漢的南大門。吳佩孚氣急敗壞,親自率領南下的直系主力趕向咸寧增援。葉挺獨立團在攻克汀泗橋的苦戰之后未經休息,立即乘勝追擊,趕在直系主力到達之前,一舉佔領咸寧。8月30日,第四軍、第七軍攻佔賀勝橋,擊潰吳佩孚主力,接著揮師武漢。9月上旬,第八軍渡過長江,佔領漢口、漢陽。

自北伐開始以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第一軍一直擔任預備隊,沒有同敵人打過硬仗。在第八軍進攻漢口、漢陽時,蔣介石才指揮第一軍第二師同其他北伐軍部隊進攻武昌。由於蔣介石指揮失誤,進攻武昌的戰斗一再受挫。蔣介石移師江西戰場后,10月10日,北伐軍第四、第八兩軍再次發動對武昌的總攻,佔領武昌城,生俘守敵1萬余人,基本上消滅了吳佩孚的軍隊。

攻打武昌時,葉挺獨立團再次立下戰功。攻城命令一下達,葉挺即發動官兵備好登城竹梯。並親自指揮全團攻城。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第一營作為奮勇隊(敢死隊)攻城時,遭敵人猛烈射擊,不到20分鐘全營僅存10余人,營長、共產黨員曹淵頭部中彈陣亡。第二營攻城也多次受阻,傷亡重大。但全團官兵表現出無比堅強的忘我精神和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終於率先攻人武昌城。戰后,獨立團黨支部決定在武昌洪山修建攻城官兵諸烈士墓,安葬曹淵等191名在歷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墓碑上鐫刻著“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等名句。這座烈士的墓碑,成為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在北伐中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歷史見証。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