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
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思想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5-28   
分享到 :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創建根據地一年多來,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當初對於上井岡山,黨內有非議﹔跟隨上井岡山的人,也有對紅軍能不能站住腳持懷疑態度者。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紅色政權能否長期存在並得到發展?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必須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予以回答。

毛澤東在為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起草的《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的決議中,在代表紅四軍前委於1928年11月25日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根據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特點,論証了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並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這些主客觀條件是:(一)中國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國家。半封建的地方性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對中國實行劃分勢力范圍的政策,使反動統治階級內部繼續不斷地發生分裂和戰爭。這種分裂和戰爭既然總是繼續不斷,小塊區域的紅色政權就能夠利用這種矛盾而發生並長期堅持下來。(二)紅色政權之所以在小塊地區發生,是和大革命運動的影響有密切關系的。這樣的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的地方,就是在大革命過程中工農群眾曾經發動起來的地方。(三)小塊紅色區域能否長期存在,還取決於全國革命形勢是否向前發展。中國革命形勢是跟著國內買辦豪紳階級和國際資產階級的繼續分裂和戰爭而必然繼續向前發展的,所以紅色政權不但能夠長期存在,而且還會繼續發展。(四)有相當數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更是一個要緊的條件。此外,還需要有便利於作戰的地勢和能提供足夠給養的經濟力等。

闡明工農武裝割據局面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條件是非常重要的。隻有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才能既同那種懷疑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右傾悲觀思想劃清界限,又同那種認為可以無條件地在農村發動武裝暴動的”左“傾盲動錯誤劃清界限。

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三者結合起來。就全黨來說,這時還沒有解決以農村為工作中心的問題,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解決這個問題奠定了基礎。

井岡山根據地的各級工農民主政權,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工農大眾推翻剝削階級的舊政權后,建立起來的自己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如1928年1月,在毛澤東指導下起草的《遂川工農兵政府臨時政綱》規定:“工人、農民、士兵和其他貧民,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凡地主、祠廟、公共機關的田地、山林和一切附屬”,分給“貧苦人民和退伍兵士耕種使用”等等,集中反映了勞動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工農民主政權的建立,給井岡山地區帶來嶄新的面貌。首先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擁有以前從未有過的政治權利。其次是開展土地革命,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土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第三是通過革命政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支援了革命戰爭。

但是,就全黨來說,這時還缺乏政權建設的經驗。八七會議后,黨要求各地通過暴動建立的革命政權,是以蘇聯的蘇維埃政權為模式的。井岡山糧據地的工農民主政權,是按照八七會議的精神建立起來的。在政權的階級構成上,自然是排斥民族資產階級的。但是,毛澤東很快注意到蔣介石集團並非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而是買辦豪紳階級的代表。他認為,在根據地內,最困難的問題就是“拿不住中間階級”。為此,在1928年11月召開的紅四軍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提出了“保護中小商人利益”的提案。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注意到井岡山根據地政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措施。其一,要重視工農兵代表會。他指出,井岡山地區的縣、區、鄉各級民眾政權雖然普遍建立了,但名不副實,許多地方無工農兵代表會。一些地方有了代表會,亦僅認為是對執行委員會負責的臨時選舉機關﹔選舉完畢,大權攬於委員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缺乏對於代表會這個新的政治制度的宣傳和教育﹔同時封建時代獨裁專斷惡習的影響在群眾中乃至一般黨員的頭腦中,一時掃不干淨,因而也就不習慣新的民主制度。因此,要制訂詳細的各級代表會組織法,加強代表會的建設。其二,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他指出,許多事情為圖省便,黨在那裡直接做了,把政權機關擱置在一邊,從而造成黨在群眾中有極大的權威,政府的權威卻差得多。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提出,黨的主張辦法,除宣傳外,執行的時候必須通過政府的組織。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的工農民主政權思想,是對黨正在探索中的根據地政權建設經驗的初步總結,既有正確的內容,也有歷史的局限。這些都為以后的根據地政權建設提供了借鑒。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