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會議和通道轉兵紀念地(恭城書院)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8-0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通道會議和通道轉兵紀念地———恭城書院
通道會議和通道轉兵紀念地———恭城書院

通道會議和通道轉兵紀念地(恭城書院)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

書院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坐東朝西,由門樓、兩棟齋舍、講堂四部分構成,建筑物沿縱軸方向依次排列在一條軸線上,由正中一條通廊串聯成一個整體,四周砌青磚作護牆。系少數民族地區獨具特色和最大的現存書院之一。

1934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最初目標是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在那裡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后,紅軍蒙受重大損失,從初期的8郾6萬余人銳減至3萬多人。早在湘江戰役之前,蔣介石察覺了中央紅軍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意圖。1934年11月17日蔣介石“南昌行營”發布了《湘水以西區域“剿匪”計劃大綱》。其意圖在於防止中央紅軍實現與“賀、蕭合股之目的”與“長驅入黔”的可能。紅軍渡過湘江后,蔣介石即令各路追剿軍和湘、桂、黔軍閥進行新的圍堵。12月10日,當中央紅軍行進在湘、桂邊境的越城嶺時,數十萬敵軍已搶先在通道以北進入陣地,並分兵尾追。廣西李宗仁、白崇禧在紅軍出桂北后,將夏威部、廖磊部編為第1追擊隊和第2追擊隊,分別由廣西尾追,並經龍勝、古宜抄襲紅軍側面,防護柳江上游,以斷紅軍南下之路,貴州內地則黔軍兵力較少,裝備又差,防務也很空虛。當時敵我態勢是:通道北面之敵為紅軍五至六倍,南面之敵為紅軍兩倍﹔西面之敵為紅軍的十分之一,如果中央紅軍繼續按原計劃北上湘西,勢必落入強敵的虎口之中,有全面覆滅的危險。如果南下廣西,有五六萬桂軍堵截,且深入桂省,並非中央紅軍的戰略目標。因此,紅軍唯一的選擇和唯一的出路,隻有轉兵西進,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而中共中央總書記博古和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軍事顧問李德等人不顧紅軍的損失及敵人張網以待的險惡局勢,仍然堅持從通道北進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方針。在這關系到中國革命和紅軍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共中央負責人於1934年12月12日,在通道縣老縣城的縣溪召開了一次臨時的緊急會議(史稱“通道會議”),討論紅軍當前迫在眉睫的行軍路線問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軍委副主席、總政委周恩來,中革軍委主席、總司令朱德,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中央總書記秦邦憲(博古),國際共產主義軍事顧問李德。會議由周恩來主持。會上,博古、李德仍堅持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方針。長征以來第一次有在會議上發言機會的毛澤東,在分析敵我當前形勢后,提出了放棄原定方針,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的主張。與會多數同志贊成和支持毛澤東提出的轉向的方針。博古也不得不在口頭上表示同意向貴州進軍。最后形成了會議決定。這是從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以來,毛澤東第一次在軍事問題上有了發言權,也是最高“三人團”第一次接受了毛澤東正確的軍事主張。會后,19時半,以軍委名義向各軍團縱隊首長發出了西入貴州“萬萬火急”的進軍電報,13日,中央紅軍從通道分兩路西進,把幾十萬敵軍拋在湘西南地區,使蔣介石在湘西消滅紅軍的企圖徹底破滅。通道會議作出“通道轉兵”的決策為黨和紅軍轉危為安奠定了基礎。為紀念這一重要事件,湖南將當年紅軍活動地恭城書院作為紀念設施加以保護利用。

通道會議和通道轉兵紀念地(恭城書院)於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2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恭城書院二層連廊
恭城書院二層連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