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縣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活動紀念館(洣泉書院)
發布時間:2013-08-22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 |
毛澤東率領井岡山紅軍接應朱德、陳毅湘南起義部隊途經酃縣住在洣泉書院舊址 |
炎陵縣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活動紀念館(洣泉書院)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霞陽鎮新市街02-4號。
洣泉書院始建於宋代,原名烈山書院,清嘉慶2年(1797)增修齋舍,因縣境內有耕熟嶺,山下出泉,清純不染,涓涓不息,是為洣水之源,學者誠如泉水,則百川歸海,無所不包,故改名為洣泉書院。書院呈三進兩廂式建筑形式。
1928年3月28日,為接應湘南起義部隊,毛澤東、張子清帶領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1團離開中村,經桂東、汝城於4月中旬到達資興的濃(龍)溪洞,與蕭克率領的宜章農軍獨立營會合。隨后,一路北上,沿途為湘南起義部隊掃清障礙,於4月21日抵達酃縣縣城。團部設在洣泉書院,毛澤東住在后廳右側的房子裡。到達縣城的當天下午,尾追朱德部隊的敵軍張敬兮一個團和羅定“清鄉”團、羅紹志“挨戶”團由茶陵方向開往酃縣城。為掩護朱德部隊安全轉移,毛澤東和張子清在縣城西郊接龍橋兩面山頭上部署了戰斗。第二天中午,敵人進攻縣城,張子清和伍中豪率1團1、3營在城西的湘山寺、八角亭、天河仙一帶阻擊敵人。敵人發起10多次進攻,都被打退。戰斗進行得非常激烈,持續到下午四五點鐘,敵人被打退,向茶陵方向逃竄。戰斗結束后,當晚,部隊轉移到坂溪,第二天早晨趕到十都,再回到寧岡茅坪。接龍橋戰斗勝利完成了掩護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起義農軍向井岡山轉移的任務。
1970年,在書院左側興建了“毛澤東在酃縣革命活動陳列館”,陳列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工農紅軍在炎陵縣的革命活動和革命斗爭史。1977年9月15日,郭沫若題寫陳列館館名。
炎陵縣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活動紀念館(洣泉書院)於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