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評價抗美援朝的歷史價值
話題緣起
今年是抗美援朝勝利60周年。60年前,朝中代表團代表和“聯合國軍”代表在《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上簽字,歷時三年零一個月的朝鮮戰爭和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至此結束。這場戰后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在當代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幾十年后,我們應怎樣用歷史的眼光評價抗美援朝,本刊特邀三位專家解答。
抗美援朝出兵的決定性因素有哪些
主持人:新中國成立伊始,在國內各方面都面臨艱難的情況下,抗美援朝決策確實是一個牽動全局的大事。毛澤東說,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一個決策。對於當時出兵參戰的決策,您怎麼看?
張星星(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抗美援朝出兵參戰的決策,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經過慎重思考、深入討論、反復權衡,獨立自主作出的正確抉擇。朝鮮內戰爆發后,美國杜魯門政府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干涉,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並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出動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直接威脅新中國的國家安全。中國在作出出兵決策之前,曾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向美國發出警告,但是美國完全無視中國的警告,不斷擴大對朝鮮的侵略。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不懼強敵的決心和信心,符合中華民族的最大利益,得到全國各階層和各民族人民的熱烈擁護。正如毛澤東當時所說的,抗美援朝出兵參戰的決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對於當時的出兵決策,有觀點稱:“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是在蘇聯領導人的鼓動下毛澤東個人作出的決斷,是當時的中共主要領導人在信息極不充分的情況下作出的錯誤判斷”。也有人撰文認為:“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也有反對中國出兵參戰的意見,反對者陳述了各種理由,是毛澤東否定了不同意見。……而從現在解密的聯合國和美國檔案得知,聯合國、美國和其西方盟國並沒有准備與中國作戰,並且在努力防止這樣的戰爭發生。戰爭對中國並不是迫在眉睫。”這些觀點和認識有違歷史事實。
劉國新(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國家利益面臨挑戰的時候能不能應對,敢不敢出手,確實是一個極其嚴峻的考驗。60年前的中國,面對這樣的歷史考卷,敢於對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說“不”,交出了令后人驕傲和滿意的答卷。毛澤東在1953年9月總結抗美援朝的勝利和意義時說的一句話是對這個答案最好的詮釋:“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來了,我們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能戰方能言和。在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針鋒相對,寸土必爭。和平從來不是一廂情願的,更不能靠任何人的恩賜。面對侵略者的威脅和挑戰,退縮、忍讓隻能助長其囂張氣焰,使其更加肆無忌憚。直面挑戰,堅決回擊,用勝利昭示我們的決心和力量,才能挫敗侵略者,贏得真正的和平。
齊德學(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促使中國出兵參戰的決定性因素是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一是維護國家主權。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時,就命令其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侵佔了中國領土,干涉中國內政,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中國不能沒有反應。當時除了抗議、聲討之外,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已經考慮可能要同美國打一仗。用周恩來的話說,就是“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給了我們新的課題:支援朝鮮人民,推遲解放台灣。”二是保衛東北地區安全。美國投入朝鮮戰爭的空軍飛機於8月27日起不斷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城鎮、鄉村,地面部隊准備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界推進,嚴重威脅中國東北地區安全。三是維護東北地區經濟建設。東北是全國解放最早的地區,經濟恢復和建設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和示范作用。新中國工業基地一半在東北,而東北工業基地一半在遼東、遼南。如果中國不出兵,讓美國壓至鴨綠江邊,整個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無法進行正常建設。四是維護中國社會穩定。美國出兵朝鮮后,國內各種反動勢力就活躍起來,活動明顯猖獗。不將美國在朝鮮的氣焰打下去,國內反動氣焰就會更加增高,不利於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穩定。五是從遲早要打的利弊得失上的考慮。如果不出兵,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一千多公裡的邊防線需要部署很多兵力,還要改善裝備和修建機場,隨時准備打,與其如此,從經濟上說,從國家長遠建設上說,遲打早打,早晚要打,晚打不如早打。
閱讀延伸
外國學者和政要評價中國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及歷史意義
1、對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必要性的評價:美國蘭德公司研究員喬納森•波拉特認為:“北京參加朝鮮戰爭是受形勢的支配,而不是按計劃”,“中國完全沒有進行現代戰爭的准備,……特別是沒有准備同主要依賴空中轟炸和優勢的火力支援的美軍作戰,當美國決定越過三八線,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出現在中國東北邊境時,中國領導人也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美國著名作家和歷史學家約翰•托蘭說:“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的。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麼美國在五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結論。”
2、對抗美援朝歷史意義的評價:美國著名外交活動家艾夫裡爾•哈裡曼說:“在美國不甚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后,大多數美國人都急於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於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
英國牛津大學大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說:“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后的世界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怎樣從國際格局看抗美援朝戰爭
主持人:對戰爭的結果,我們一直在說贏得了勝利,但近年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和判斷。您怎麼看?
劉國新:新中國成立時所面對的是美蘇兩個大國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國際合作走向戰后對抗,形成冷戰的世界格局,所以,盡管新中國向世界發出的第一個信息是願同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立足於走向國際社會,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但在戰爭中美國不能不以我們為對手,又不能不坐在談判桌前與我們進行平等的談判,交戰雙方經過談判最終簽訂了停戰協定,這實際上是一種事實上的承認。從這個意義理解,我們說新中國是勝者。
張星星:戰爭期間,美國投入三分之一的陸軍、五分之一的空軍和大部分海軍兵力,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掌握著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其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以劣勢的武器裝備,將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及其仆從國軍隊,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以南,隨后又在兩年多時間裡堅守防線,挫敗敵人的瘋狂進攻,最終迫使美國不得不在1953年7月27日與中朝方面簽訂停戰協定。這對中朝兩國尤其是對中國人民志願軍來說無疑是偉大的勝利。
齊德學:自1840年以來的近代中國,除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取得反法西斯侵略的勝利外,隻有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的挨打受欺歷史,隻有任人宰割、割地賠款的屈辱歷史。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正是抗美援朝戰爭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力量,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敵敢於斗爭的氣魄,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正氣,打敗了完全現代化裝備的美國軍隊,極大地震動了全世界,不但美國而且包括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在內的整個世界,都不得不對中國刮目相看了。
抗美援朝一戰,一掃中國近代以來歷史上的恥辱,是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最了不起的正氣篇,從而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在國際上的形象。正如彭德懷元帥無比自豪地指出的,幾個帝國主義國家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抗美援朝使得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一個真正平等的對手,並最終極大地改變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這一點上看,中國是勝利者。
閱讀延伸
“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於1950年6月,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抗美援朝戰爭則開始於1950年10月﹔朝鮮戰爭是從三八線附近爆發的,而抗美援朝戰爭則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攻佔大半個朝鮮、逼近中朝邊境的情況下開始的。
我們為什麼能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
主持人:無論是從戰爭雙方的軍事實力,還是工業實力、經濟實力看,中國毫無疑問處於絕對劣勢。我們能取得勝利,靠的是什麼?
齊德學:抗美援朝期間,中國社會的凝聚力,全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極大提高,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表現出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空前的愛國熱情。抗美援朝戰爭中,全國各民族、各階層、各黨派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勤奮工作,積極生產,節衣縮食,全力以赴支援前線,這是志願軍無窮的力量源泉,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根本。抗美援朝戰爭創造了抗美援朝精神——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這場斗爭中,愛國主義成為凝聚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旗幟,是我們贏得這場戰爭勝利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民族精神,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當時及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劉國新:歷史的價值往往在於它所引起的思考。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根本因素就是全民族應戰的那種大無畏的精神狀態。我把這種精神狀態概括為三句話:承受壓力,應對挑戰的心態﹔藐視困難,勇往直前的氣勢﹔團結一心,敢於勝利的膽識。簡單概括,就是那麼一股不怕壓、不信邪的勁兒。正因為抗美援朝戰爭遵循了這樣的規律,其影響才會經久不衰,持續至今。每當我們身處逆境或受到巨大壓力時便會生發出來。1989年,西方主要國家聯合制裁中國,這一年的下半年,鄧小平連續接見外國政要,面對制裁,他在談話中多次援引抗美援朝的例子。對於制裁也好,壓力也罷,鄧小平的態度十分鮮明:“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勁頭就越大。並不因為你軟了人家就對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軟了人家看不起你”。這說明抗美援朝已經成為鼓舞人心的一個精神象征。我說,真正的精神遺產就應該是這樣的:它能在你需要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出現,它已經注入到你的思想深處了,平時不用去想,用時也不用動員,自然會奔涌出來。這是憑借灌輸和說教所無法達到的。
如何看待抗美援朝付出的代價
主持人:有觀點認為,抗美援朝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您怎麼看?
張星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確實付出了較大代價,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有18.3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中國直接戰費支出62億元人民幣,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余萬噸。然而,有些說法卻隨意夸大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損失和影響,認為:“為此我們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惡化了同美國的關系,失去了解放台灣的機會,犧牲了幾十萬人的生命,耗費了幾十億美元資財,錯失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好的經濟發展時機。”也有觀點認為,抗美援朝使“中國被排除於聯合國達20年之久,嚴重影響了中國同世界的交往,阻滯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
事實上,美國從新中國一成立就採取敵視、封鎖和遏制政策,朝鮮戰爭爆發后立即於1950年6月27日命令其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毛澤東曾指出:“如果不是美國軍隊佔領我國的台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作戰的。”因此,將中美關系惡化、失去解放台灣機會歸咎於抗美援朝戰爭是沒有根據的。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由於中國採取了“邊打邊建”的方針,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15%,1952年底順利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為展開大規模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所謂“錯失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好的經濟發展時機”、“阻滯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齊德學:其實,恰恰是由於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影響,許多西方國家擺脫美國控制與中國發展貿易。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對中國實施禁運的決議,在美國的威脅和利誘下,先后有40多個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禁運。但是禁運本身就是損人不利己的政策,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做出了出乎世界所有國家預料的良好表現,因此,許多國家雖然跟隨美國宣布對中國禁運,但包括英國、法國、西德、日本在內的國家仍以種種方式同中國進行貿易。與1952年相比,1953年這些國家向中國的輸出均有增加,其中西德和日本均增加了8倍。朝鮮戰爭結束后,包括上述國家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先后放棄或放寬了對中國的禁運,至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上述國家均恢復了與中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同時,由於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影響,美國也不得不謀求與中國改善關系。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就已經認識到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上世紀60年代后期,一方面,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客觀上宣告了其亞洲政策的失敗,美國從越南脫身需要中國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國為了增加與蘇聯抗衡的力量,不得不謀求同中國改善關系。今天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巨大作用,仍有抗美援朝戰爭勝利這個因素的重要影響。
另外,抗美援朝戰爭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爭取了國家建設發展的長期和平環境。中國在全力保証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恢復國民經濟,邊打邊建。其中,最重要的有效措施,就是通過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組織動員全國人民開展了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的抗美援朝愛國運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工作生產能力。1951年中國財政實際收支和經濟生產,都“出現了遠比原來預計要好的情況”,至1952年10月,中國的工農業生產全部恢復到中國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並有了自己的制造工業。取得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第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1953年,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這是中國人民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創造的一個奇跡。由此可見,抗美援朝並沒有使中國經濟停滯發展,而是相反。
抗美援朝對當代中國有何影響
主持人:我們不僅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記憶,更要以發展的思維、長遠的眼光來審視歷史,從中獲得現實和長遠的教益。抗美援朝留給后人的啟示是什麼?
齊德學:抗美援朝戰爭本身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主要是:第一,貧窮就會受欺,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留給中華民族的教訓,也是抗美援朝戰爭給中國人民的啟示。試想,如果中國當時不是那樣的爛攤子,而是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基礎和相當規模的經濟力量,那麼美國對中國一再發出的警告,也就不敢置之不理而一意孤行了。隻有搞好中國的經濟建設,增強經濟實力,搞好軍隊現代化建設,中國的安全才更有保証。
第二,隻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弱國能夠打敗強國。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堪稱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在現代戰爭史上樹立了弱國打敗強國、以劣勢武器裝備打敗優勢裝備強敵的光輝典范。這裡的關鍵是靈活正確的戰略指導。戰略指導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增強經濟力量,千方百計加強和改善軍隊武器裝備,同時調動各方面因素和力量,同仇敵愾,團結對敵,以民族凝聚力的強大,彌補經濟力量的弱小﹔充分發揮政治優勢,並靈活利用政治、外交上的策略手段,使戰爭中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利於已,不利於敵,從而獲得戰爭中的有利形勢。
劉國新:歷史的深層價值在於思考過后給人的那種啟迪。抗美援朝給當代中國的影響很深刻、很廣泛,最主要的是有三個啟迪。啟迪之一是,中國要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要勇於面對挑戰。抗美援朝戰爭所確立的那種沖突反應模式以及貫穿其中的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於今仍有借鑒意義,那就是:第一,中國對事件的把握有一個底線,把底線明明白白地告訴對方,不要越線,如果越線,是不行的。正所謂勿謂言之不預也﹔第二,中國說話算話,既不虛張聲勢,也不食言,不管困難有多大,說到做到。這個模式在后來的地區沖突中起了作用。1965年3月,美國派出地面部隊對南越發動侵略,並稱美國軍隊將實行“窮追”。中國政府立即發表聲明,警告美國,不得越過17度線,否則中國將出兵。有了朝鮮戰爭的教訓,美國再也不敢對中國政府的聲明置之不理, 終究沒有越過17度線。在當今世界,中國要樹立大國形象,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最關鍵的就要說到做到,言出行隨,劍及履及。
啟迪之二是,中國要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頭腦中要有大戰略。當年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它難在:一是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決一雌雄,需要何等的膽略與氣魄﹔二是一旦和美國交手,戰火引到中國境內怎麼辦?三是還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耐心去說服中央決策層中意見不一致的其他成員。其實這三條歸根結底是一個問題,即對於這場“不期而遇的戰爭”,中國選擇什麼樣的安全戰略。當時一些人對出兵朝鮮顧慮最多的就是國家的經濟實力,所面臨的困難,戰爭打起來后,國內各項工作已經敲定的盤子該怎樣調整的問題,決策出兵最大的顧慮、決心最難下的也在於此。這當然也是一種安全考慮。毛澤東透過眼前的雲霧,看得更遠,想得更深,他想著國內的局勢,更關注國際的格局。他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來,也說明我們是局內人,不出去,連入局的可能性都沒有。所以他做出的判斷是:我們認為中國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國外史學家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冒險付出的代價確實很高,但由於安全得到保障和中國國際威望提高所帶來的益處超過了代價。
啟迪之三是,中國要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還要有相應的政治智慧。中國參戰以后,如何避免美國公開同中國宣戰?毛澤東主張6個字:“要能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要在朝鮮境內有效地大量地殲滅美國軍隊,以戰勝美軍的結果而在事實上結束朝鮮問題。為此,一定避免兩軍形成僵局,那樣的話,不但朝鮮戰局不穩,美國很可能和中國公開進入戰爭狀態,則中國業已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將歸於破壞,還會引起其他一部分人民對我們不滿。又比如,志願軍參戰在最初一段時間內“隻做不說”,以掌握工作上的主動權。即使有外國通訊社報道中國志願軍,國內也不報道,《參考消息》不登。還比如,戰爭進入到雙方互有攻守、邊打邊談的階段,毛澤東提出:“談還是要談,打還是要打,和還是要和”,幾手都有准備,各有應對,表現出一種從容淡定,隨時奉陪,爭取勝利的戰略氣度。應該說,在朝鮮戰爭問題上,中國領導人的膽識和智慧戰勝了短視和狹隘。
(主持人:魏志奇)
閱讀延伸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八字解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兩句話八個字,最早見於1950年11月4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發表的聯合宣言中,聯合宣言闡明了抗美援朝與保家衛國的關系,闡明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性、必要性,指出:“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不止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關聯著,是為自衛的必要性所決定的。”兩句話緊密相聯,不可分割,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