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等根據地的開辟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9-17   
分享到 :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紅三軍退出湘鄂西根據地后,轉戰於湘鄂川邊區,數次准備建立根據地未果。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豐縣大村舉行會議,提出“創造湘鄂川黔新蘇區”口號。1934年,在向黔東進軍途中成立由夏曦、關向應、賀龍、盧冬生組成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川黔邊革命軍事委員會。1934年5月至7月間,紅三軍進入黔東,開辟包括貴州的沿河、印江、德江、鬆桃和四川的酉陽(今屬重慶市)在內的黔東特區根據地。8月,湘鄂西分局決定紅三軍一方面鞏固和發展黔東特區根據地,另一方面東出湘西,在湘鄂川邊恢復老根據地,發展新根據地,以形成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大局面。

1934年夏,湘贛根據地紅軍的反“圍剿”作戰處於困難境地。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紅六軍團離開湘贛根據地,轉移到湖南中部開展游擊戰爭,並同紅三軍取得聯系。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組成的軍政委員會,於8月7日率紅六軍團9700多人開始戰略轉移,10月24日與紅三軍主力在貴州省印江縣的木黃會師,當晚轉移到鬆桃縣的石梁。10月26日,在四川酉陽縣南腰界舉行慶祝會師大會。兩支部隊會師后即進行整編,統一調配干部。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的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蕭克、王震仍分任紅六軍團軍團長、政治委員。紅二軍團軍團部兼總指揮部,統一指揮兩軍團的行動。同時,成立中共黔東特委,重組黔東獨立師。

紅二、紅六軍團會師后,在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領導下統一行動,向湘西的永順、保靖、龍山、桑植、大庸等地挺進。11月7日,佔領湘西永順縣城,隨之在永順縣城以北的龍家寨打垮湘西軍閥陳渠珍三個旅,俘敵2000余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這一勝利是紅三軍離開湘鄂西根據地和紅六軍團西征以來,扭轉困難局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為形成和發展湘鄂川黔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11月,遵照中共中央電示,建立以任弼時為書記的中共湘鄂川黔臨時省委,和以賀龍為司令員、任弼時為政治委員的湘鄂川黔省軍區。同時,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由賀龍任主席,夏曦、朱長清任副主席。到1935年1月,湘鄂川黔根據地初具規模。2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以賀龍為主席,任弼時、關向應、夏曦、蕭克、王震等為委員的軍委分會。

在這期間,還建立了閩東根據地。大革命失敗后,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州中心市委先后派鄧子恢、陶鑄、葉飛、曾志等到閩東發動農民群眾,開展武裝斗爭,建立各級黨的組織。1933年下半年,國民黨調集重兵對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減輕了對閩東的壓力,閩東黨組織乘機發動全區的武裝暴動。1934年2月成立閩東蘇維埃政府,6月成立中共閩東臨時特委,統一領導閩東的斗爭。9月,成立紅軍獨立師,有1600余人。他們與畬族、漢族人民相結合,經過艱苦斗爭,把閩東各縣的小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以福安、連江為中心的面積約1萬余平方公裡,擁有近100萬人口的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進行了土地革命。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