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0-08   
分享到 :

根據地軍民在進行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同時,還在極為簡陋的物質條件下,克服困難,進行了文化教育建設,取得了許多成績。

根據地教育事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對干部的教育。中央根據地於1933年3月創辦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主要培養黨、政、工會的干部。1932年以后,還先后創辦瑞金列寧師范學校、中央列寧師范學校、江西第一短期師范學校、列寧團校、職工運動高級訓練班、中央農業學校、高爾基戲劇學校等,培養各方面的干部和技術人才。

為了提高工農的文化水平,蘇維埃政府採取了多種辦法。如建立夜校、半日學校、補習學校、識字班,設立識字牌、牆報,創辦報刊,創作演出戲劇等。據統計,到1934年3月,中央根據地有列寧小學3199所,學生約10萬人﹔補習學校4562個,學生約8.8萬人﹔識字組2.3萬多個,參加者僅在江西就有約12萬人﹔俱樂部1900多個,固定會員就有9.3萬多人。婦女在夜校學員中佔很大比重,如在興國縣長岡鄉,夜校女生佔70%。

各根據地的新聞出版事業也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創辦了許多報紙雜志。到1934年1月,中央根據地有大小報刊34種,其中《紅色中華》的發行最多時達4萬余份,《青年實話》報發行2.8萬余份,《斗爭》雜志發行最多時達2.7萬余份,《紅星》報發行最多時達1.73萬份。1 931年11月7日,根據地第一個新聞通訊社——紅色中華通訊社宣告成立。根據地的革命文藝生活也很活躍,工農劇社、藍衫團、俱樂部等經常開展文娛活動,受到群眾的普遍喜愛。根據地的文化教育事業,是在地瘠民貧、文盲眾多、戰爭頻繁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一批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干部和知識分子,為這項事業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