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0-08   
分享到 :

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

在各根據地內,黨大力加強了自身的建設。

根據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根據地建立了黨的各級領導機構。1931年1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寧都小布正式成立,由周恩來任書記。因周恩來在上海,由項英代理。同年4月中央代表團到來后,中央局的各工作部門逐步健全。12月底,周恩來到中央根據地任蘇區中央局書記。蘇區中央局所轄的江西省委、福建(閩粵贛)省委、閩贛省委、粵贛省委、贛南省委相繼成立並得到健全,地方特委、中心縣委和縣、區、鄉的黨組織也都建立或健全起來。各級黨的領導機構的建立和健全,推動了根據地黨的建設工作。

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的建立和健全,根據地各項工作的開展,迫切需要大批干部。為此,根據地的黨組織十分重視干部隊伍建設。各級黨組織大膽地選拔有堅定信仰、在實際斗爭中積極勇敢並有工作能力的黨員,到黨的領導機關工作。對於各級干部尤其是新提拔的干部,黨組織注重讓他們在實際斗爭中鍛煉成長,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黨組織還通過舉辦各種短期訓練班,加強干部的速成教育。短期訓練班的主要課程有政治常識、黨的建設、蘇維埃建設、實習等。除經常性的短期訓練班以外,黨組織還創辦各種干部學校,對黨員干部進行比較系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和各種專業知識教育。如,蘇區中央局於1932年春開辦黨校,重點培訓縣、區級干部。通過上述措施,培養了大批干部和各方面的專門人才。

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基礎。各根據地黨的領導機關,注意建立健全基層黨的組織,發揮它們的作用。1931年冬以后,中央根據地基本上是以鄉為單位建立黨的支部,村建立黨的小組。對黨員人數比較多的,在鄉支部之下以村為單位或幾個村聯合建立分支部。在各級蘇維埃政權機關和群眾團體中工作的共產黨員,單獨或聯合建立支部。在根據地的國營企業中,也單獨建立了黨的支部。黨通過這些基層組織,將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到黨員、政府機關、群眾團體和人民群眾中去。通過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根據地的擴大紅軍、支前參戰、購買公債、發展工農業生產、節約糧食和經費等項工作,都能克服困難,比較順利地完成。

伴隨著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發展黨員工作被提到重要日程上來。1931年,經過中央根據地三次反”圍剿“和發生肅反擴大化的錯誤后,黨員人數有所減少。從1932年夏到1933年秋,蘇區中央局在中央根據地范圍內發動了幾次突擊發展黨員運動。1932年3月底,江西全省共有黨員2.3萬余名,到1933年4月猛增至67904名,到同年秋又增至97451名。福建全省1932年3月黨員人數約6800人,到1933年6月猛增至2萬人。其他根據地的黨員數量,也都有了較快的增加。據1933年6月20日中共中央給共產國際的報告大綱統計,湘贛根據地有黨員3萬人,湘鄂贛根據地有黨員5萬人,贛東北根據地有黨員3萬人,湘鄂西根據地有黨員28740人,鄂豫皖根據地有黨員2萬人。

由於處在農村的環境中,各根據地發展的黨員大都是農民出身。據1930年贛西南根據地統計,黨員中農民出身的佔80%,知識分子、小商人出身的佔10%,工人出身的佔10%。在1933年5月發展黨員突擊運動月中,盡管一再強調要注意發展產業工人和雇農入黨,但新黨員中,工人、雇農和苦力隻佔28%,而貧農、中農、知識分子、小商人和自由職業者則佔到72%。據湘贛根據地1932年9月統計,工人、手工業工人、苦力、店員、雇農出身的佔20.62%,貧農、中農出身的佔74.43%,知識分子、小商人、獨立勞動者、自由職業者、富農、其他出身的佔1.95%。根據這種狀況,各地黨組織注意加強思想建設。蘇區中央局組織部、宣傳部及紅軍總政治部等機關,印發了許多通俗易懂的有關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基本知識的讀物。如紅軍總政治部1932年1月編印的《新黨員訓練大綱》,對黨的主張、組織、紀律、任務等都作了說明。中央根據地的黨組織通過組織各種研究組、政治討論會、短期訓練班和進行比賽等形式,對黨員進行思想教育。通過這些措施,許多沒有文化或文化水平很低的黨員,懂得了許多革命的道理,提高了政治覺悟。

根據地的黨組織非常重視作風建設。廣大黨員干部注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毛澤東更是率先垂范,進行了大量的農村調查,寫下多篇調查研究報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他的影響下,1929年至1932年春,中央根據地的各級黨政軍機關掀起調查研究的熱潮,培育了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優良作風。各級黨員干部扎根群眾,依靠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培育了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加強對黨員干部的廉潔奉公教育,並採取措施有效地懲治腐敗,培育了崇尚廉潔、反對腐敗的良好風氣。廣大黨員干部艱苦奮斗,廉潔自律,帶領群眾克服困難,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這首當年流傳在中央根據地的民歌,充分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干部身上反映出來的黨的優良作風的贊譽。

根據地的黨組織還加強了對蘇維埃政權和群眾團體的領導。在各級蘇維埃政權和群眾團體中,普遍建立了黨團。通過黨團,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在根據地內,還堅持了黨管干部的原則。凡蘇維埃政權和群眾團體的領導人選,均由黨組織提出名單,在群眾中進行宣傳,使群眾接受這種意見,再經民主選舉產生。政權機關和群眾團體中各種職務的人選,經當地黨委同意后,再由黨團提出,由蘇維埃政府任命。實行黨團制度和黨管干部的原則,為處理黨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作了有益的探索。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