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0-16   
分享到 :

在國民黨統治區內,中國共產黨領導了新興的左翼文化運動。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一批黨的和黨所影響的文化工作者陸續聚集到上海。他們沖破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高壓,在新開辟的革命的思想文化陣地上,展開了英勇的戰斗。1929年下半年,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之下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由潘漢年負責,統一領導這方面的工作。1930年3月2日,經過黨的建議和籌劃,有黨內外作家參加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在上海正式成立。隨后,中國社會科學家、戲劇家、美術家、教育家聯盟(分別簡稱社聯、劇聯、美聯、教聯)以及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也相繼成立。10月,各左翼文化團體又共同組成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簡稱文總)。這支左翼文化新軍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宣傳和革命文藝創作等活動,興起了一個很有聲勢和實力的左翼文化運動。

國民黨當局對左翼文化運動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和鎮壓。從1929年起,國民黨政府相繼頒布《宣傳審查條例》、《出版法》等法律、條例,對書籍刊物的編輯、出版和發行施加種種限制,直至嚴加查禁。僅據湖南長沙1931年9月的統計,被查禁書刊就達228種,其中以“共黨宣傳刊物”、“鼓吹階級斗爭”等理由查禁的有140多種。國民黨當局還設立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通過橫蠻無理的審查,對具有進步傾向的文化作品加以扼殺。一伙伙流氓特務按照其主子的旨意狂暴地襲擊進步的文化團體和編輯、出版、排演機構,拘捕、刑訊並秘密殺害革命的作家和文化人。1930年至1933年間,先后犧牲的有李偉森、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洪靈菲、潘漠華、應修人、宗暉等。國民黨當局還培植一批御用文人,竭力宣揚封建文化和法西斯文化,詆毀馬克思主義和進步的思想文化。國民黨當局以為,通過種種反革命的文化”圍剿“,就可以徹底消滅左翼文化運動。

但是,出乎國民黨當局的意料,左翼文化運動不但沒有在“圍剿”中被消滅,反而迎著迫害的狂風惡浪,在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旗幟下,頑強地發展起來。左翼文化團體的人數不斷增加,活動地區不斷擴大,由上海發展到北平、天津、武漢、廣州,並遠及南洋和日本東京。經過艱辛的耕耘和戰斗,在文學藝術、社會科學和新聞出版等方面,左翼文化運動都取得卓越的成績,有力地配合了革命的政治斗爭。

左聯和其他左翼文化團體先后創辦《萌芽月刊》、《拓荒者》、《文化月報》、《北斗》、《文學》等幾十種刊物,創作和發表了大量為群眾所歡迎的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新軍閥統治的禍害、帝國主義侵略的罪惡、城鄉經濟的衰敗,以及勞動人民和小資產階級的痛苦與要求,在題材與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等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如魯迅的許多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光芒的戰斗雜文和其他文學作品,茅盾的刻畫20世紀30年代中國都市社會的現實主義力作《子夜》和其他短篇佳作,還有老舍、曹禺、巴金等許多作家的優秀作品,不僅在當時膾炙人口,而且藝術魅力經久不衰。特別是九一八事變以后,一大批號召人民奮起抗日救亡的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電影、音樂、美術、新聞通訊等等,充滿高昂的愛國主義激情,對於推動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發揮了戰斗號角的作用。

左翼文化工作者還在文藝思想戰線上多次開展對錯誤觀點的批判。左聯成立以前,進步的文化工作者曾在上海展開反對新月派的斗爭。左聯成立后又展開同民族主義文學派的斗爭。新月派宣揚資產階級人性論,反對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民族主義文學派以超階級的“民族意識”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左翼文化工作者著文揭露這兩個派別文藝觀的實質,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指出其觀點的某些鼓吹者“與在上的統治者同其命運”,其超階級意識只是他們所維護的統治階級利益的掩飾。左翼文化工作者還批評了自稱居於國民黨反動派和左翼文藝陣營之間的“第三種人”(或稱“自由人”)所宣揚的文藝與革命斗爭脫離的文藝觀。文藝思想戰線上的這些斗爭,推進了進步的文藝工作者同現實生活的聯系,使他們逐步走上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創作道路。

社聯成立以后,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成為一支與左翼文藝工作者同樣的有組織的隊伍。他們出版書刊,組織社團,舉辦講座,創辦學校和補習班,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各種社會科學知識,批判形形色色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並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一些社會科學學科的問題,取得顯著的成績。

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翻譯出版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8月到1937年6月,翻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人的著作達113種之多。《資本論》(第一卷)、《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等著作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都是在20世紀30年代前期問世的。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特別注意宣傳介紹辯証唯物論,這較之20世紀20年代前期著重介紹唯物史觀的情況是一個前進。有些著作能夠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出准確的闡釋,對於人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並用來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提供了有益的幫助。還有些著作注意將馬克思主義通俗化,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真理。通俗的革命理論作品啟迪了許多青年學生,促使他們的世界觀轉向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並投身革命。

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進行斗爭,是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20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托派在中國社會性質、中國社會史和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等問題上提出一系列錯誤觀點,其中心是否認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斷定中國已處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進而否定中國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國民黨反動文人出於反革命目的,也極力鼓吹與托派類似的觀點。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同托派和國民黨反動文人就上述問題,先后進行了長時期的論戰。中共中央通過文委領導這些論戰,表明自己的觀點。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調查和收集大量資料,對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分析,有力地論証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肯定中國實行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民主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論戰中的這些研究成果,從理論上為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科學依據。

左翼社會科學工作者在這些宣傳、研究和斗爭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理論水平。這種提高主要表現在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實際逐漸結合上。盡管這種結合還是初步的,但是已經使社會科學研究出現了新的面貌。20世紀30年代初,郭沫若寫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是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研究中國歷史的著作。此外,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諸學科也出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論著,成長起像李達、艾思奇、王亞南、郭大力等一批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

左翼文化運動也曾受到“左”傾教條主義、冒險主義和關門主義的影響。在太陽社、創造社成立初期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時,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有成就的進步文化人持貶低甚至否定的態度﹔在關於革命文學的論戰中,將魯迅等作為異己力量加以攻擊。中共中央發現后進行干預,指示停止這場論戰,並請魯迅作為發起人之一參加左聯的籌建工作。左聯成立后,仍有一段時間不能採取正確的策略,不會利用合法形式開展工作,不少雜志都是出版一兩期即被查封。在工作中不顧文藝組織的特點,忽視創作,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散傳單、貼標語、參加游行示威和飛行集會等冒險行動上。在組織隊伍時,不注意廣泛團結處於中間狀態的文化工作者。在進行思想理論斗爭時,有公式化、簡單化的缺點。這些”左“的錯誤,曾使工作受到許多損失。

九一八事變后出現群眾性抗日救亡高潮的形勢,“左”傾行動造成的許多令人痛心的損失,使左翼文化工作者開始注意總結經驗,汲取教訓。1931年11月左聯執委會通過《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1932年11月張聞天在《斗爭》上發表批評文章《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之后,特別是1933年初臨時中央遷往中央根據地之后,國民黨統治區黨的左翼文化工作者逐漸地認識到教條主義、關門主義的危害,並逐步地糾正過去的一些錯誤,實行策略上的轉變。他們注意利用合法形式,採取多數群眾能夠接受的方式,通過黨外多種渠道進行活動,使工作能夠持久地和擴大地開展下去。1933年7月1日創刊的《文學》雜志(由鄭振鐸、傅東華編輯),一直堅持出版到抗戰初期。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雖屢遭當局封禁,但先后改為《新生》、《大眾生活》、《永生》和《生活星期刊》繼續出版,其中《大眾生活》每期銷量最多時達20萬份。1934年創刊的《中國農村》、《讀書生活》和《世界知識》雜志,其中的一些文章不是空洞說教,而是注意聯系實際和一般群眾的思想狀況,擺事實,講道理,很受讀者歡迎。左翼文化力量還逐步打入國民黨當局辦的各種報刊或中間性報刊中,打人電影公司、唱片公司和出版發行機構中,佔領和擴大宣傳陣地。左翼文化的這種發展勢頭,連國民黨的輿論也驚呼為“似水銀之瀉地,無孔而不入”。左翼文化宣傳的擴大和加強,在城市各階層人民尤其是知識青年中,發生了極為廣泛深遠的影響。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是影片《風雲兒女》(夏衍編劇)的主題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這歌聲,喊出了中華民族的滿腔悲憤,迅速傳遍祖國大地,對動員人民奮起救亡起了巨大的作用。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左翼文化運動逐漸將重心轉向建立文化界抗日統一戰線方面。1936年春左聯自動解散,為文化界抗日統一戰線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左翼文化運動中,一大批黨的和非黨的文化工作者沖鋒陷陣,勇往直前,魯迅是他們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他不顧國民黨政府的嚴重迫害,積極參加並指導革命文藝運動。他以犀利的筆鋒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批判各種反動思潮﹔他以滿腔的熱情謳歌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宣傳進步思想。在革命文藝陣營內部,他注重團結同志,也對那些犯有”左“傾錯誤的同志提出誠懇的批評。他由此而贏得進步文化人的愛戴,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瞿秋白、張聞天等也都為這一運動建立了重要的功績。

20世紀30年代前期的左翼文化運動,雖然曾受到“左”傾錯誤的影響,但總的說來,它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發展進程所作出的歷史功績,特別是在國民黨統治區人民中傳播進步思想、促進抗日救亡運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左翼文化運動不僅取得輝煌的成就,而且鍛煉出一支堅強的戰斗隊伍,許多人后來成為黨在思想理論界和文藝界的領導骨干。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