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破獄斗爭舊址(廈門篇)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0-29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入口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入口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位於廈門市思明區廈港街道思明南路453號。

廈門破獄斗爭,是中共福建省委經過周密籌劃進行的一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革命行動。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白色恐怖統治,對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革命活動進行殘酷鎮壓。1930年3月,為紀念北京三一八慘案,中共廈門市委領導的廈門反帝大同盟舉行紀念大會,國民黨當局逮捕了近20名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關押在思明監獄內的“政治犯”增加到40余人,其中包括中共廈門市委書記劉端生和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陳柏生等。

中共福建省委為營救這些面臨被殺害危險的同志,決定採取武裝劫獄行動,並於當年3月成立了由省委書記羅明、軍委書記王海萍、組織部長謝景德、團省委書記王德、軍委秘書陶鑄組成的破獄委員會,領導破獄斗爭。委員會下設特務隊和接應隊,特務隊由陶鑄指揮,負責武裝襲擊,打開牢門,救出同志,掩護撤退﹔接應隊由謝景德領導,負責把沖出監獄的同志接到船上,轉移到安全的落腳點。與此同時,獄中的同志也積極配合,成立了以劉端生為書記的臨時黨支部。破獄委員會經過一個多月的縝密偵察和周密准備,於1930年5月25日上午9時利用星期日監獄防備較鬆懈的機會,實施了劫獄計劃。在陶鑄領導下,武裝隊一部分人以探監為名騙開監獄鐵門,打死了看守人員,用大鐵鉗剪斷鐵鎖,放出關押的同志﹔另一隊則以火力壓制30多名警備隊員。破獄行動僅十幾分鐘就勝利完成了預定計劃。沖出監獄的40多位同志由接應隊帶領,乘坐兩隻木船到同安珩厝和彭厝暫時隱蔽、休整之后,秘密轉移到閩西革命根據地。國民黨警衛隊及獄卒被打死6人,而我方無一人傷亡,破獄斗爭取得重大勝利。這次震驚全國、影響海內外的破獄斗爭后來被寫成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小城春秋》,並搬上了銀幕。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佔地面積689平方米,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為廈門海防同知署關押犯人之所。1912年,廈門設思明縣時改為思明監獄。舊址現存牢房3座、監獄刑訊室和獄卒辦公室等,均系磚木結構,雙坡灰瓦頂平屋,四周圍牆高3至4米。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於1982年3月被廈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0月被中共廈門市委、廈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牢房外景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牢房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