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黨中央在轉戰陝北中召開的小河會議

作者:習仲勛    發布時間:2013-11-06   
分享到 :

毛澤東和機要人員在小河村合影

1947年3月,蔣介石在全面進攻我解放區的計劃遭到嚴重挫折后,被迫改取對山東和陝甘寧兩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3月13日,集結在西北的10倍於我的敵胡宗南集團和寧青馬鴻逵、馬步芳集團,分由南、北、西三面向陝甘寧邊區進犯,主力直取我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延安。

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中共中央決定主動撤出延安。3月16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陝甘寧邊區各野戰兵團和一切部隊,統歸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指揮。同時決定組成西北野戰兵團,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我為副政委。中共中央決心利用陝北的復雜地形和老根據地軍民團結一致的有利條件,誘敵深入,與敵周旋,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徹底粉碎敵人的進攻。

我軍撤出延安后,中共中央又相繼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組成前敵委員會,代表中央,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華北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由葉劍英、楊尚昆等組成中央后方委員會,率領轉至晉西北的部分中央和軍委工作機構統籌后方工作。小河會議,就是中央前委轉戰至陝北靖邊縣小河村時召開的一次擴大會議。

這次會議的最初主題,是准備商討晉冀魯豫野戰軍陳(康)謝(富治)縱隊到陝北戰場配合作戰問題。敵胡宗南部佔領延安后,我西北野戰兵團根據中央軍委的作戰方案,採取“敲核桃”和“打西瓜”的戰法,積極殲敵。即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各點上立足未穩的小股敵軍,這叫“敲核桃”戰術。一口吃掉,吃了就走,再捕捉下次戰機,通過這麼幾個回合,疲勞敵軍,消磨敵軍士氣,而我軍則就地隱蔽,以逸待勞,就可以抓住戰機,爭取在運動中殲滅大股敵軍,積小勝為大勝,這叫“打西瓜”戰術,從而使敵我力量對比由量變到質變。從3月底至5月初,我軍相繼取得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的重大勝利,奠定了粉碎胡宗南集團重點進攻的基礎。為加強西北戰場我軍的力量,5月初,中共中央決定,陳謝縱隊在結束晉南反攻戰役后現地待命,准備西渡黃河至陝北,受彭、習指揮,協力擊破胡宗南系統,收復延安,保衛陝甘寧,奪取大西北。6月中旬,毛澤東主席電告陳賡,要他於二十五、六日動身來中央商量作戰方針。這時,我西北野戰兵團剛剛勝利結束隴東戰役,為策應陳謝縱隊西渡黃河,彭總和我向中央軍委提出,准備乘勝北進,收復被寧夏馬鴻逵部佔領的我三邊(定邊、安邊、靖邊)分區。6月20日,毛主席復電:陳謝縱隊准備7月初由曲(沃)冀(城)地區出發,約7月15日在綏德集結完畢,20日左右開始向偷林方向出擊,約一個月完成任務,然后向南作戰。你們邊區野戰軍月底開始執行殲滅寧馬十八師,收復三邊之任務甚為適當。勝利后並望向西擴大戰果。指出,依西北之敵情、地形、補給等條件來看,邊區野戰軍與陳謝集團在數個月內似宜分開行動,而不宜集中行動。並提出在榆林、三邊兩役完成之后,准備向南出擊之前似宣開會一次,討論作戰及補給等事,屆時當請你們及陳謝來中央集會。

正當我西北野戰軍收復三邊的過程中,山東戰場的戰局發生了變化。6月30日,劉鄧大軍發起魯西南戰役,一舉突破敵人的黃河防線,迅速控制了黃河南岸的廣闊地區,與陳粟野戰軍形成夾運河東西呼應作戰的態勢。中央軍委對於整個戰略部署有了新的考慮。7月4日,我們剛到被收復的定邊地區駐扎下來,就收到毛主席給彭總和我的電報,提出:“關於擊滅胡宗南奪取大西北有兩個方案仍然值得考慮:(一)陳謝縱隊照原議,來邊區從內線殲滅其相當數量,然后出外線(隴南)與邊區集團直接協力完成任務﹔(二)估計到邊區人口稀少,糧食及各種供應頗為浩繁﹔又估計到鄂豫陝三省交界及平漢以西、漢水以北、渭水以南廣大地區敵力空虛﹔又估計到假如使用陳縱於該區,必然要吸引胡部一個軍(五個到八個旅)使用於該方面,而如果胡部有一個軍出該方面,則邊區敵力大減,利於邊區集團各個殲敵﹔又估計到劉鄧十二萬人已渡河向隴海前進,如若陳縱到鄂豫陝邊開辟新戰場。對劉鄧亦有幫助。”以上兩案究以何者較為適宜,請予考慮。並通知我們在收復鹽池后到小河開會。7月7日,我軍攻克鹽池,三邊全境收復。11日,毛主席又明確電告彭總和我:陳賡19日到小河,請你們亦於此時到達或提早數日先來。

7月16日,我和彭總從野司駐地張家畔(靖邊)出發,躍馬揚鞭,前往靖邊小河村。一到中央駐地,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同志就與我們及隨后到達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賀龍,一起研究磋商了陳謝縱隊使用方向的兩個方案。還向我們介紹了為正確解決陳康縱隊作用方向這個帶戰略性問題。此前不久,中央領導同志曾召見綏德分區負責干部,商討籌集糧食問題。綏德分區的同志說,要2萬兵不成問題,要2萬石糧食可是大問題。毛主席還為此組織調查研究組在農村進行了調查,了解一個區一年收成多少,交公糧多少,敵人破壞了多少。調查結果証實,由於敵人的破壞,群眾存糧很少。毛主席認為在陝北打這麼多人的仗是不可能了。所以,中央鑒於劉鄧野戰軍主力實施戰略突破后,戰局已有重大變化,決心改變在陝北打大仗的計劃,決定陳賡縱隊由原定西渡黃河來陝北腹地,改為南渡黃河出豫西,協助劉鄧經略中原,從相反的方向牽制敵人,配合陝甘寧邊區軍民擊破胡宗南集團的進攻。7月19口,陳康帶領部分偵察人員到達小河村,中央領導同志在聽取了他關於部隊准備情況的匯報后,向他說明了上述情況和中央的決策,並最后與大家一起研究決定:“(一)為著協助陝甘寧擊破胡宗南系統,同時協助劉鄧經略中原,決將陳謝縱隊使用方向改為渡河南進,首先攻佔潼(關)、洛(陽)、鄭(州)段,殲滅該區敵人,並調動胡軍相機殲滅之。爾后,向豫西、陝南、鄂北進擊,創建鄂豫陝邊區根據地,作為奪取大西北之一翼。陳謝縱隊仍屬彭習序列不變,同時仍屬晉冀魯豫建制。(二)提議趙基梅縱隊(五師主力),秦基偉縱隊及孔(從周)汪(鋒)三十八軍與陳謝縱隊一同南進,統受陳謝指揮。(三)上述陳、趙、秦、孔四部統於電到二十天內完成一切政治、軍事、經費、干部等項准備工作,八月十九日以前渡河。”

接著,中央領導同志又同我們一起進一步全面地研究和討論了軍事形勢。認為這時解放戰爭已進行了一年,在這一年中,人民解放軍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正確地執行了積極防徹的戰略方針,內線殲敵百余萬,戰爭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敵人在解放區東西兩翼發動的重點進攻還沒有被粉碎,但它的主力已探深地陷入了解放區腹地。敵人的戰線之長和兵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在全國戰場上已經沒有進行戰略進攻的能力。根據軍事形勢的新變化,人民解放軍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我軍在各戰場的局部反攻和劉鄧野戰軍兵出魯西南,轉入外線作戰的勝利,這些都顯示了我軍轉入戰略進攻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因此,中央領導同志決定召開一次前委擴大會議,進一步討論如何組織和發展戰略進攻問題。

經過幾天的醞釀和准備,中央前委擴大會議於7月21日至23日正式舉行。會議是在小河村中間的一座大院裡召開的。簡陋的會場設在一頂用樹枝、草席搭成的天棚下面,桌椅是臨時從鄉親們家裡借來的。三天的會議都在這同一地點進行。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陸定一、楊尚昆、彭德懷、習仲勛、馬明方、賈拓夫、張宗遜、王震、賀龍、張經武、陳賡等同志。

會議的第一天,首先由毛澤東主席就軍事計劃、戰爭形勢作了講話。他說,原先計劃邊區、陳康兩部集中打,現在決定分開打,從戰略上與糧食上均有利。今年隻能削弱胡宗南,到明年可以造成消滅他的條件。毛主席說,對蔣介石的斗爭計劃用5年(從1946年7月算起)來解決。這個計劃,看過去一年的成績是有可能實現的。山東戰場局面最近可以轉變,陝北戰場還不可能,但基本上停止了胡宗南的進攻,這就打下了一個基礎。現在我們有主力軍90萬,地方軍60萬,如能把主力軍發展到150萬,就足夠解決問題。毛主席在講話中分析了戰爭形勢。指出,現在,蔣介石在政治上更加孤立,就是群眾更加不信仰他,他更加眾叛親離。當然他還沒有達到絕對孤立,還有一些人迷信他,這需要有一個過程。日本投降后的國共和談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希望全部問題政治解決的目的沒有達到,然而蔣介石的確是更加孤立了。我們說對蔣介石的斗爭計劃用5年來解決,這也用不著講出去,還是要作長期准備,5年到10年甚至15年,而不要像象蔣介石那樣先說三個月要解決共產黨,又說幾個月,到了現在又說是才開始。毛主席還向我們分析了統一戰線的形勢。他說,現在是一部分減少了,一部分增加了。減少的是解放區的地主,因為我們現在要土地革命,不像抗日期間僅僅減租減息。但南方的地主卻因征兵征糧首先與蔣介石鬧翻,與我們還沒有決裂。增加的是中間派,這些人在抗日時期相信蔣介石,現在則與我們共同抵抗蔣介石。堅持土地革命不至於嚇跑民族資本家,但如不堅持土地革命,則勢必喪失了農民,喪失了戰爭,喪失了民族資本家。在城市,我們是打倒官僚資本,而保護民族工商業。毛主席說,蔣介石最近頒布的“勘亂總動員令”,解決了一個極大問題,即人民要和平,現在人民弄清了誰要戰爭。全國人民的同情,全世界人民的同情,民族民主統一戰線,土地革命,這些因素是經常起作用的,而軍隊的優勢,突然的襲擊,這些因素是臨時起作用的。總之,蔣介石是在走向眾叛親離:眾叛,是群眾不要他﹔親離,是他的內部不和,美帝國主義和他之間也不和。毛澤東主席講話之后,周恩來同志接著在會上總結了解放戰爭第一年的戰績。他說,過去一年內敵軍有了極大變化。從建制、人員、武器來說,都損失了l�3,若從質量說,則不止降低l�3。他說,到今年3月至6月,敵軍攻勢已成強弩之末,僅在山東、陝北兩處進攻,在其他各處我軍均轉入反攻。敵正規軍由190萬降為l 50萬,明年仍照此推算,則我正規軍數量上亦將超過敵人。我軍去年停戰時,主力、地方部隊共為140萬,復員中減掉一些,7月大打后又陸續增加,連后方機關現已達195萬人。但解放區能實際負擔的人口不足1億,負擔脫離生產人員以1.5%計,已經超過負擔能力。所以今后發展必須求之於新區,而主力的發展則須求之於地方部隊之升級。

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講話,給我們以極大的鼓舞,使我們加深了對戰爭全局的了解,增強了對黨中央提出的軍事計劃和戰略決策的認識和信心。但同時也感到要實現中央的計劃和決策還需要我們作出艱苦的努力,為了保証后方對前線的支援,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會議從第二天起,認真研究了陝甘寧、晉綏兩解放區的地方工作和西北局的工作。彭德懷、賀龍同志和我以及西北局副書記馬明方、西北局秘書長賈拓夫分別就陝甘寧、晉綏兩解放區在土改中的問題和財政經濟、后勤供應上的種種矛盾和不良現象作了發言。任弼時在會上介紹了陝北土改的一些情況,提出要保護中農以及如何斗爭地主和加強群眾團體的問題。

賀龍同志在會上提出,陝甘寧和晉綏兩個邊區黨和軍隊早就統一,就是財政和行政不統一。如果不統一,就很難支持目前的戰爭。並就兩個邊區的統一問題談了自己的意見。毛主席對此表示,邊區在軍事上與財政上均以依靠晉綏為主,今后更加如此。現決定由賀龍同志以聯防軍司令的資格來統一指揮和解決統一后方、精簡節約、地方工作三個問題。

彭德懷同志在發言中談到陝甘寧、晉綏兩區統一和財政與糧食問題時說,擁護兩個區統一,這很必要﹔財統一也很重要。他認為由於敵人的進攻,邊區縮小,人口減少了,因此精簡節約非厲行不可。以90萬人養9萬人,甚至不能維持三個月。農村糧食枯竭,人力浪費太大。前后方均應有嚴格的編制與制度。財政工作中存在從財政而不從經濟出發,從干部而不從人民出發的錯誤偏向。他指出團以上干部生活標准同下級過於懸殊,應該糾正﹔戰士生活水平不能太高,群眾負擔不起,亦不能太低,影響體力。指戰員的生活隻能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對於戰爭,他說有人對勝利仍抱著僥幸心理,在領導機關中也存在,寄希望於陳賡來陝,而不認真准備艱苦奮斗。勝利並非唾手可得,這種思想必須切實解決。根據1947年2月中共中央關於在軍隊中組織黨委會的指示,結合西北野戰軍的實際,彭德懷同志還在會上建議,在西北野戰兵團中成立黨的前線委員會,以討論重大方針政策和執行戰略任務。對於彭總的建議,毛主席當即表示同意。

我在會上對西北土改中出現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土改中損害中農和民族工商業利益、亂斗亂打、抓“化形地主”等偏向應該糾正,否則對戰爭和發展經濟都不利。

最后,毛澤東同志作了會議結論。他說地方工作就是要聯系群眾,其中心關鍵就是土地問題。關於財政和糧食問題,毛澤東同志指出,“處處從全面長期著想”,這一句口號非常重要,要在全黨全軍進行解釋。敵人的把握放在我們不能長期支持這一點上,我們的對策就是主力轉入外線,內部精簡節約,實行軍民兼顧。土地政策今天可以而且需要比“五四指示”更進一步,因為農民群眾的要求更進了一步。平分是原則,但按情況可有某些伸縮,如對杜斌丞,但對共產黨員則不應例外。中農土地應該不動,在群眾大潮流中,如中農同意,富裕中農拿出少許土地也是許可的,但不能正式寫在文件上。軍隊打出去時,在新區與其沒收地主土地,不如按階級路線攤派繳稅,利用舊機構有時也是需要的。立即實行耕者有其田勢必成為強迫群眾。西北局領導上應加強。這個區域有幾個有利條件便於團結群眾,堅持斗爭:第一,有本地的領導骨干﹔第二,有政治上可靠的軍隊﹔第三,人民是好的﹔第四,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許多老區工作作風至今是好的。有了這些條件,敵人是可以戰勝的。

根據會議的決定,為了進一步組織和發展戰略進攻,確保與擴大已經開始取得的主動權,會議結束的當天,中央軍委即致電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及華東局,作出軍事部署:“劉鄧對羊山集、濟寧兩點之敵,判斷確有攻殲把握,則攻殲之。否則,立即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宜出大別山,佔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我們已令陳康縱隊並指揮太行縱隊、五師、三十八軍共七萬余人,八月下旬出豫西,建立鄂豫陝邊區根據地,吸引胡宗南一部打運動戰。”“陳粟譚率魯中主力並在劉到大別山后指揮陳(士榘)唐(亮)縱隊擔負整個內線作戰任務。陳謝集團至豫西后受劉鄧指揮作戰。”

小河會議決定加強西北戰場的一些措施,在會后也迅速落實。7月底,中央軍委即批准由彭德懷、習仲勛、張宗遜、王震和劉景范組成西北野戰軍前委,彭為書記。將西北野戰兵團正式定名為西北野戰軍,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我為副政委。將抗日戰爭勝利后,從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分出來的晉綏軍區,重新並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由賀龍任聯防軍司令員,我為政治委員,統一領導陝甘寧和晉綏兩個解放區的地方武裝。賀龍同志還兼任西北財經委員會和財經辦事處主任,以他為核心,統一領導這兩個解放區的地方工作和財經工作,以加強陝北作戰的后勤支援。由於會議確定組成西北野戰軍前委,決定西北局回后方主持工作,會后我與彭總分開,與賀龍同志一起前往綏德,統籌后方工作,全力支持野戰軍作戰。

會后不久,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西北野戰軍於8月中旬在沙家店戰役中,一舉殲敵整編第36師主力共約六千余人,徹底粉碎了敵人企圖將我軍殲滅於陝北、或趕過黃河以東的狂妄計劃,此戰即成為西北野戰軍轉入戰略反攻的轉折點。

小河會議形成的指導人民解放軍大舉出擊,經略中原,發展戰略進攻的正確方針和加強西北戰場的重要措施,反映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關於把中央的決心與前線指揮員的見解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戰爭指導藝術。對我軍在陝北戰場迅速轉入戰略進攻,解放大西北,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