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暴運動的爆發

作者:李凌    發布時間:2013-11-27   
分享到 :

1946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夕,駐北平美軍伍長皮爾遜和下士普利查德在東單廣場對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施暴。北平民營亞光通訊社獲悉后,於25日發了一條新聞。市警察局以國民黨中央社名義給各報發了一個通知,要求各報不要發表。警察局長湯永咸還將亞光社總編輯王柱宇和一些報社的主編和記者找到警察局,要他們不許發表。但北平《經世日報》、《世界日報》、《新民報》等幾家報紙不顧禁令,於26日刊登了亞光社的新聞。《新民報》還將中央社有關此事的電令改成一條新聞登出來,揭露他們封鎖消息的丑惡勾當。

駐華美軍暴行累累,行凶、車禍、強奸等事層出不窮,而國民黨當局怕得罪主子,對此噤若寒蟬,北大、清華的壁報多次刊登此類消息,同學們早已恨之入骨。作為中共南系二支部在北大的負責人,我感到美軍這類暴行過去不斷在報刊、壁報公布,但未能引起廣大同學注意,因此改用在聯大時經常採用的發動群眾的方式,把報紙上的這條新聞剪貼下來,並用顯著的大字抄寫,加上按語,貼在沙灘校本部文理法學院學生及大一新生上下課必經之道。這種類似“特大號外”的形式,比一般壁報更能引起廣大同學的注意。果然,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學們圍觀,群情激憤。通過中共地下組織通知,各院校的同學紛紛來傳抄,並貼出標語、大字報,表示強烈抗議。南北系地下黨組織領導人商議后,決定發動群眾罷課抗議,至於是否游行,則視群眾情緒而定。此次受害者是北大女生,由北大女同學會首先出面抗議,合情合理。清華大學學生人數最多,影響最大,且已組成由進步力量佔優勢的學生自治會,因此決定由清華學生自治會帶頭,並串聯各大中學,組織共同行動,中共地下黨員、民青、民協以及各進步社團要全力以赴,務求首戰必勝。

國民黨當局封鎖新聞的陰謀破產后,就極力造謠、誹謗,無恥地為美軍罪行開脫,說什麼“沈崇不一定是北大學生”、“沈崇似非良家婦女”,甚至說“沈崇是延安派來的女特務,故意勾引美軍成奸,以制造反美事端”等等。反動派的這些無恥勾當起了相反的效果。學生們的駁斥書、抗議書貼滿了各大學校園。為了弄清事實真相,南系黨員、原聯大同學,已在北平《益世報》當記者的劉時平,以記者的身份到北大教務處查明沈崇確是北大學生,並在報上披露。北系黨員、北大女同學會主席劉俊英等8位女同學還前往沈崇在親戚家的住處(王府井八面槽甘雨胡同14號)進行慰問,沈的表姐楊振清夫人接待了她們,並針對反動派的誣蔑進行了駁斥。她說:沈崇是福建閩侯人,19歲,是名門閨秀,是清朝兩廣總督沈葆貞的孫女,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簡任官員(約相當於司局級官員)的女兒,而且是北大訓導長(也是三青團頭子)陳雪屏的親戚。沈崇剛從南方到北平來求學,為人一向正派,與美軍素無來往。劉俊英等返校將訪問情況用大字報公布,澄清了事實。大家對特務的謠言更加痛恨。

12月27日下午,在沙灘的北大女同學會首先提出,由女同學會、史學會和大一同學會共同發起晚上在沙灘北樓召開各社團、系級代表會議。各社團、各系代表熱烈響應。開會時,大批三青團分子闖進來,企圖奪取主持會議的權力。經過斗爭,大家推舉女同學會主席劉俊英主持,順理成章,三青團分子無可奈何。大會決議要求嚴懲犯罪美軍及其長官,要美軍立即撤出中國,反對美軍助長中國內戰,並決定30日罷課一天,成立“北大學生抗議美軍暴行籌備會”。劉俊英、胡邦定被選為領導成員。籌備會成立后,立即派人到各大中學和報社聯絡,並派專人訪問教授,以取得老師們的支持。

12月29日晚6點半,北大在沙灘北樓召開各社團各系級代表大會,討論下一步行動。沙灘校園突然闖進幾輛大卡車,運來100多名暴徒,他們搗毀了會場和籌備會的辦公室,並且毆打了辦公室的同學吳謨(石羽,南系黨員),還到廣場撕毀了壁報和標語。他們以為這樣的卑鄙行徑就能把廣大同學鎮壓住。但是結果相反,原來中間、落后的同學也被激怒了,原來隻贊成罷課的同學也紛紛要求游行了。北大上千名同學奮戰通宵,准備游行的旗幟、標語和傳單。第二天一早,新的標語、壁報又貼滿了校園。

南北系地下黨組織原來商量決定罷課,至於是否游行,則要根據群眾情緒而定。現在群眾已被暴徒“發動”起來,情緒高漲,游行條件已經成熟。還進一步分析,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和蔣介石素有矛盾,可以利用﹔而且內線從北平市社會局長溫崇信處獲悉,國民黨反動派當局對如何對待學生抗暴運動尚舉棋未定。黨組織於是決定,抓住有利時機,迅速行動,舉行游行示威,並連夜派骨干到各校做發動工作。

12月26、27日,清華大學各系級和各社團對美軍暴行的抗議書即已貼滿校園,29日晚,召開系級代表大會,一致同意30日罷課一天,對是否游行正在討論。特務毆打北大學生的消息傳來,同學們義憤填膺,奔走相告,一個小時就有1000多人簽名,要求游行示威。於是自治會決議30日游行,並連夜與鄰近的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負責人、南系黨員曲慎齋和梁畏三等商量,這時北大代表也及時趕到。組成游行隊伍主力軍的三所大學的學運領導人,共同商定游行的具體事宜。

12月29日下午,中法大學召開了學生自治會理事會和院系代表聯席會,一致同意罷課,深夜獲悉北大學生被打后決定游行。

其他院校因進步力量尚小,由進步同學領導的學生自治會尚未成立。但這些院校的中共黨員和進步同學仍貼出許多壁報、標語,抗議美軍暴行,並克服了許多困難,參加了游行。如師院女同學、北系黨員趙慶媛,於28日發起組織了女同學會,29日在舉行全校抗議美軍暴行大會時,遭到特務分子的破壞,會場被搗毀,但30日在地下黨員帶動下,仍有幾百名學生沖出去參加了游行﹔朝陽學院校方不許學生游行並關閉了校門,但許多學生翻牆跳出校園,參加了游行隊伍。清華、燕京游行隊伍進城路過輔仁大學時,這所國民黨勢力較強的教會學校再也封鎖不住了,在地下黨員帶動下,幾百名同學沖了出來,匯入抗暴大游行的洪流。

12月30日上午8時,在北平市西郊的清華和燕京大學的2000多名同學,冒著零下十六七度的嚴寒,步行幾十裡,進城游行。當他們到達集合地點———沙灘北大廣場時,已近中午,中法大學200多人(約佔該校學生80%)最早到達。這所在昆明一二•一運動時和聯大一起並肩戰斗過的大學同學到了北平,仍然和北大、清華的同學一起戰斗。各校隊伍陸續到齊后,經過協商,推選出一個指揮小組,成員為北大的龐邦鏞、胡邦定、聶運華,清華的方復、楊立(以上均為南系黨員)以及燕京大學的南系進步同學殷書訓、沈立義(軻犁)和包

儒。下午1點鐘,游行隊伍以數百輛自行車為先導,依次順序是清華、燕京、朝陽、中法、輔仁、師院、鐵道學院、北平藝專、華北文法學院、中國大學、師大女附中、女一中、貝滿中學、育英中學等,沈崇所在的北大先修班和北大的隊伍殿后。由北大出發時,游行隊伍約5000多人(當時北平各校大學生總共隻有一萬多人),沿途各校和中學同學、市民臨時參加,游行人數達1萬多人。

游行隊伍由沙灘出發,經東黃城根大街、東華門大街、王府井大街直奔駐在協和醫院東院的北平軍調處(當時有美軍軍官參加由國、共、美三方組成的軍調處),同學們一致用中、英文高呼“反對美軍暴行!”“美軍滾出中國去!”“美軍不走,內戰不止!”等口號,市民紛紛走出家門,向游行隊伍歡呼鼓掌。平常趾高氣揚的美軍官兵,此時則龜縮在家,不敢露面。

游行隊伍沿途散發了大量《告北平市同學書》、《告北平市父老書》、《一年來美軍暴行錄》等文告,並在沿途的建筑物和電汽車上貼滿了各種傳單,行至東單廣場,這是沈崇受侮辱的地方,在這裡,舉行了控訴美軍暴行的大型集會,數千名市民和慕貞、匯文、藝文等中學的學生前來參加,他們冒著嚴寒傾聽北大女學生李鳳儀等朗誦《告受難者》等控訴詩文,大家悲憤填膺,淚光閃閃。

北洋大學的同學沒有趕上12月30日的大游行,第二天他們400多同學單獨舉行了游行。他們的勇敢行為,受到廣大同學和市民的稱贊。

當日,北大袁翰青、吳恩裕、費青、沈從文、周炳琳、楊西孟、馮至、任繼愈、錢端升、鄭華熾、向達、鄭昕、江澤涵、聞家駟、馬大猷、朱光潛等48位著名教授發表了《致美駐華大使的公開信》,抗議美軍暴行。向達教授在北大沙灘廣場因批評特務撕毀抗議美軍暴行的壁報而被特務毆打,教授們對此事都表示極端憤慨。北大秘書長鄭天挺和教務長鄭華熾都表示支持學生。他們說,北京大學和西南聯大幾十年來的一貫傳統,沒有干涉學生運動的先例。清華大學的教師99%贊成學生罷課,90%贊成游行。朱自清、張奚若等名教授專門發表講話,抗議美軍暴行。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教務長吳澤霖和訓導長褚士荃都表示不能強迫學生上課,不能阻止學生游行,並要求國民黨當局保障學生游行的安全。清華大學美籍教授溫德發表聲明說:“我完全同意學生們的行動,要是我事先知道,我也要參加學生的游行。”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同情學生運動,並說:“駐華美軍一天不走,類似之事必有其繼續發生之可能性,我們呼吁政府,駐華美軍立即退出中國。”燕京大學美籍教授夏仁德始終和燕大同學一起游行,雷潔瓊教授也參加了游行。

抗暴運動是北平學生運動由弱變強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以后,在蔣管區內,以學生為首的群眾運動進入一個新高潮,洶涌澎湃,使反動派陷於徹底的孤立。抗暴運動在全國獲得了廣泛的響應,各大城市參加的群眾達50多萬人。1947年5月2日北平以及南方的大學生又舉行了反飢餓、反內戰的五二大游行﹔1948年4月,國民黨特務在北平抓捕學生,各大學掀起反迫害運動,亦稱為“4月風暴”﹔1948年6月北平市和全國掀起反美扶日運動﹔7月北平各校學生大示威,抗議反動派屠殺東北同學﹔8月各大學展開反對八一九大逮捕等等。這些運動影響越來越大。客觀上也由於國民黨政權的腐敗愈演愈烈,千方百計掠奪人民的財產,貧富差別越來越嚴重,國民黨政權已經失盡人心,眾叛親離,這就使得中間甚至落后的群眾迅速提高了覺悟,參加各項運動的還包括工人、市民各階層,人數也越來越多,在全國數以百萬計。每次群眾運動的勝利,都是對反動派的沉重打擊,有力地配合了解放軍的戰略進攻。在“4月風暴”以后,曾任聯大和北大三青團的頭子,后任國民黨中央委員、青年部長的陳雪屏哀嘆:國民黨的失敗,“比喪失20萬大軍還慘”。這從反面說明在蔣管區開展第二條戰線的重大作用。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資料》,中共黨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