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事變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2-03   
分享到 :

華北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之一,當時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市。1933年5月《塘沽協定》簽訂后,主持北平軍分會的何應欽,對日交涉所持的原則是妥協退讓。不久,日本軍部重提“分離華北”,確定了使華北特殊化的侵略擴張政策。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部長天羽英二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談話,其后被稱為“天羽聲明”。這個“聲明”拒絕國際社會對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的譴責,公開宣布中國為日本的勢力范圍,反對各國對中國的援助。“天羽聲明”出籠的第二天,日本關東軍沈陽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即假借“華北人民愛國協會”名義,向日本陸軍參謀部提交機密文件,提出目前最迫切的是“建立一個新的華北政權”。1935年1月4日,關東軍在大連召開會議,決定要在華北扶植能夠“忠實貫徹日本要求的誠實的政權”。此后,日本軍隊便在華北地區不斷制造事端,加緊了侵略步伐。1935年1月,關東軍制造察東事件,迫使國民黨軍第二十九軍撤出察哈爾東部。

在民族危機加深的形勢下,國民黨政府繼續屈服於日本的壓力。1935年5月4日,上海《新生周刊》因發表《閑話皇帝》一文,被日本指為“侮辱天皇,妨害邦交”,要求國民黨政府封閉新生周刊社,懲辦主編及作者。國民黨政府立即將該刊予以封閉,並把擔任主編的杜重遠囚禁。6月10日,國民黨政府又頒布《申做國民對於友邦務敦睦誼令》,把日本稱為“友邦”,宣稱:“對於友邦,務敦睦誼,不得有排斥及挑撥惡感之言論行為,尤不得以此為目的,組織任何團體,以妨國交”,“如有違背,定予嚴懲”。

國民黨政府的軟弱,使日本侵略者更加肆無忌憚。1935年5月,日軍制造河北事件,出動坦克、裝甲車、炮隊到河北省政府門前武裝示威,關東軍則集結重兵於山海關、古北口待命。

河北事件發生后,日本方面多次向何應欽提出對華北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無理要求。6月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何應欽提交“備忘錄”,並限期實行。“備忘錄”內容主要有:取消河北省和北平、天津兩市的國民黨黨部﹔撤退駐河北省的國民黨中央軍、東北軍和憲兵第三團﹔撤換河北省主席和北平、天津兩市市長﹔撤銷北平軍分會政治訓練處﹔禁止全國抗日活動等。7月6日,何應欽致函梅津美治郎,表示6月9日所提各事均承諾之。梅津美治郎的“備忘錄”和何應欽的書面復函,被稱為“何梅協定”。

在河北事件發生之時,日本關東軍又在察哈爾制造張北事件。日本方面借口其人員在張北受到中國軍隊盤查,於6月11日向察哈爾省代主席、民政廳長秦德純提出無理要求。6月27日,國民黨政府指派秦德純與日軍代表土肥原賢二以換文方式簽訂了“秦土協定”。國民黨當局同意從察哈爾省撤退中國駐軍和國民黨黨部,解散抗日機關和團體,“招聘”日本人為軍事和政治顧問。

“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實際上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內的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奉送給了日本。國民黨政府的喪權辱國政策,助長了日本吞並整個華北進而滅亡中國的侵略氣焰。

為使華北五省二市脫離中國而“獨立”,日本侵略者大力收買漢奸,鼓動”防共自治運動“。11月25日,日本扶植漢奸殷汝耕在河北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東22個縣。國民黨當局計劃於12月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作為適應日本要求”華北自治“的妥協辦法。這個委員會以國民黨軍第二十九軍軍長、曾任察哈爾省主席的宋哲元為委員長,委員中包括日本推薦的老官僚王揖唐、王克敏等人。在日本政府看來,成立這個委員會,是使華北成為第二個“滿洲國”的過渡。

在這期間,日本還以中日“經濟提攜”為幌子,加緊對華北進行經濟掠奪。日本資本逐步控制了華北的鐵、煤、鹽等軍需資源和交通運輸、電力設備。華北的部分農村也逐漸變成日本的植棉區。在天津、青島等大城市,日本單獨經營的公司迅速增加,不少工廠、礦山變成中日“聯營”的企業。日本商人還大規模地武裝走私,使日貨泛濫於中國市場,對已經處於衰退狀態中的中國民族工商業構成嚴重的威脅。

中國民族工商業在外國資本、官僚資本的壓迫和封建經濟的束縛下,處境本來就十分艱難。九一八事變以后,由於東北的淪陷和華北的“特殊化”,國內市場進一步縮小。日本的經濟掠奪,更使中國民族工商業陷入困境。1932年以后,民族工商業明顯地走向衰敗。1934年至1936年間,上海新設工廠為76家,而舊廠因不景氣改組的竟為839家,還有238家歇業。全國紗廠擁有的紗錠數,1935年雖比1932年略有增加,但紗錠開工率很低。熱水瓶、制藥、印刷、橡膠等十幾個工業部門的停工率也分別達到25-50%。許多工廠商店陷於破產、半破產的境地。如天津北洋等六家紗廠(號稱“北洋六廠”)有四家落入日本資本家之手。上海、天津、青島三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1936年日資紗廠都已取得超越民族資本工廠的優勢地位。火柴、面粉等工業,也因受到日本資本的壓迫而一蹶不振。

通過華北事變,日本輕而易舉地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從關外到關內,中國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蹂躪,而大大小小的漢奸賣國賊,卻仗勢欺人,狐假虎威。此時有人描述這種情景說:“愛國有罪,冤獄遍於國中﹔賣國有賞,漢奸彈冠相慶。”日本擴大對華北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陷人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