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瀘順起義
是中國共產黨力圖掌握武裝的一次勇敢嘗試?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2-24   
分享到 :

瀘順起義遺址龍透關與瀘州起義紀念碑

1926年12月1日、3日,在四川省瀘州、順慶相繼爆發了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武裝暴動。劉伯承任各路起義軍總指揮。瀘順起義應作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光榮的一頁而載入史冊。

1926年夏秋,由國共兩黨共同發起的北伐戰爭沿長江流域向前推進。共產黨人在斗爭中已逐步懂得掌握軍事力量的重要。1926年7月12—1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第三次擴大執委會強調:“本黨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黨,隨時都准備武裝暴動的黨,在民族革命的進程中,應該參加武裝斗爭的工作,助長進步的軍事勢力。摧毀反動的軍閥勢力,並逐次發展工農群眾的武裝勢力。同時,此項工作就是使本黨獲得有條理的准備武裝暴動的經驗。”根據中共中央的決議,劉伯承、吳玉章等大力開展兵運工作。首先,對川軍各派系的歷史和現狀作了詳細調查。8月3日,中共重慶地委向中共中央呈送了《四川軍事調查》和《四川各派系軍閥的動態》這兩份重要的材料,詳細列舉了四川軍閥各派系的軍事實力、政治傾向,以及我黨在各部隊的工作基礎等,為准備起義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情報。並由吳玉章、劉伯承到上海詳細匯報了四川軍事運動情況和組織起義的初步設想。

中共中央對此十分重視,先后發出《致重慶信》和“八條指示”,並預言:“在軍事運動上,我們亦有造成自己的一種局面之可能”。這樣瀘順起義的准備工作就在重慶地委的領導下加緊進行著。由朱德、劉伯承組成的軍事委員會制定了發動起義的具體方案:策動駐守合川的黃慕顏一個旅,駐守順慶的秦漢三、杜伯乾兩個旅,駐守瀘州的袁品文、陳蘭亭、皮光澤三個旅,共同舉行起義,以順慶為根據地,創建以國民革命軍為番號、由中國共產黨實際控制的軍隊,先在川中站穩腳跟,然后或與北伐軍會師武漢,或到川陝邊接應馮玉祥部,配合北伐。從12月1日開始,起義按計劃先后在瀘州、順慶等地爆發。起義軍很快佔領了瀘州、順慶兩城。之后,四川各派軍閥急忙調兵遣將進行鎮壓,致使瀘州的起義部隊未能按計劃到順慶會師,已會師順慶的三支起義部隊陷於孤軍無援的困境。

1927年1月下旬,劉伯承奉命到瀘州重整起義部隊,取得了明顯成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四川軍閥劉湘等奉蔣密令再次“圍剿”瀘州起義部隊。劉伯承率部浴血奮戰,堅守瀘州城40多天,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最終失敗。

瀘順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力圖掌握武裝的一次勇敢嘗試,是牽制敵人配合北伐的重大軍事行動,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四川革命運動的發展,成為黨在大革命時期爭取改造舊軍隊的一個范例。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