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戰略防御階段的結束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2-26   
分享到 :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

南京陷落后,舉國震動。1938年1月,蔣介石在開封召開軍事會議,八路軍主要將領朱德、彭德懷、林彪、賀龍、劉伯承等出席。蔣介石在會上說,首都南京失陷了,但中國政府要繼續抗戰下去。他著重指出,高級將領要有堅持抗戰和為國犧牲的決心,並下令逮捕並懲處擅自撤退的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同時,國民政府統帥部調整戰區和戰略部署,主要是以屏障華中重鎮武漢為核心,開展津浦路方面的作戰,力保晉南、豫北,阻敵南下,並保衛廣東、福建沿海。在山西方面,國民黨軍事當局提出“反攻太原”的口號,實際上主要是阻擋日軍向晉南、豫北的進攻,防止敵人渡過黃河,打通隴海路,直扑武漢。為此,第二戰區司令部編組了以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的東路軍。東路軍下轄第十八集團軍(欠第一二0師)和第三、第十四、第十七、第四十七軍等部,以及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第三縱隊。

日軍佔領南京后,也調整部署,將作戰重心移向津浦路。日軍的企圖是以南京和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以實現其連貫南北戰場,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1938年1月至5月,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下,中國軍隊同日軍展開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皖三省交界地區的作戰。周恩來、葉劍英等向第五戰區建議,除以新四軍、八路軍一部配合作戰外,在津浦路南段,應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的作戰方法,運動於淮河流域,使日軍不敢貿然北上﹔在徐州以北則應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方針,利用山地的有利地形,守點打援,以達各個擊破的目的。李宗仁、白崇禧基本上接受上述建議。這一地區作戰的初期和中期,中國軍隊戰略戰術運用比較得當,改變了專守防御的戰法,有些仗打得比較好。中國將士為保衛徐州,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3月上旬,防守津浦路要地滕縣(今滕州)的第一二二師與敵血戰,師長王銘章以下大部官兵壯烈犧牲。這一仗拉開了台兒庄戰役的序幕。為確保台兒庄陣地.,中國軍隊調整了部署。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國軍隊運用陣地戰同運動戰相結合的戰法,在台兒庄地區對孤軍深入的日軍第十師團瀨谷支隊和前來增援的第五師團坂本支隊,進行英勇頑強的阻擊和外線迂回包圍。經過數日激戰,最終打敗進攻之敵,殲滅日軍1萬余人。台兒庄大捷,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重大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以及山東、河北人民抗日游擊隊和工人武裝,對津浦路北段、膠濟路西段和泰安南北的鐵路、公路進行破襲戰,炸毀橋梁,拆除路軌,阻滯日軍的運輸,有力地支援了台兒庄作戰。

日軍在台兒庄地區戰敗后,調整進攻徐州的作戰計劃。4月中旬以后,擔任正面防守的中國軍隊逐漸陷於被動,遂於5月中旬決定放棄徐州,向皖西、豫南方向轉移。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隨即,日軍沿隴海路西進。1938年5月下旬至6月初,連陷商丘、蘭封、開封、中牟,准備奪取鄭州,造成進攻武漢的有利態勢。6月9日,為了阻滯日軍前進,蔣介石等下令炸開鄭州東北花園口黃河大堤。決堤的洪水雖破壞了日軍的作戰計劃,但同時也淹沒了河南、皖北、蘇北40余縣的大片土地,形成連年成災的黃泛區,給廣大人民造成極大的災難。日軍統帥部再度調整戰略部署,擴編華中派遣軍,並調動海軍第三艦隊,採取沿長江航道及其兩岸、大別山北麓等數路圍攻武漢的作戰計劃。

國民政府統帥部為了保衛武漢,於6月中旬決定成立第九戰區,並擴充第五戰區的兵力。武漢保衛戰主要由這兩個戰區聯合進行。第九戰區防守長江沿岸要塞和鄱陽湖以西長江南岸附近戰略要地﹔第五戰區主力防守江北皖西至鄂豫邊境一線大別山地區。

這時,中共中央提出,當前的緊急任務是“保衛武漢,保衛全國,用一切方法削弱敵人,加強自己,克服一切困難與動搖,以持久戰最后戰勝敵人”。6月15日和27日,毛澤東指示八路軍、新四軍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配合友軍作戰。為牽制日軍的行動,策應武漢作戰,八路軍廣泛出擊,有計劃地破壞交通線,襲擊敵人,共進行大小戰斗近千次,殲滅大量敵軍,破壞鐵路、車站多處。中共中央長江局為動員民眾保衛武漢做了大量工作。

武漢會戰歷時四個多月,戰場延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等省,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從6月12日至7月5日,日軍先后攻佔安慶、馬當、彭澤、湖口等沿江要塞。這是日軍向武漢進攻的序幕戰。7月中旬,日軍第十一軍主力逐步向鄱陽湖東岸集中,第二軍主力逐步向合肥附近集中。武漢外圍的作戰在長江南北同時展開,交錯進行。中國守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未能阻擋日軍的攻勢。10月中旬,日軍從東、南、北三面對武漢形成包圍,武漢已無險可守。蔣介石決定放棄武漢。10月25日,中國守軍奉命撤退。此次會戰共斃傷敵近4萬人,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它打破了日本政府早日結束戰爭的企圖,使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的轉折點。

在華南,日軍為切斷中國的國際交通線和策應對武漢的攻勢,於10月12日在廣東大亞灣登陸。中國守軍(余漢謀的第十二集團軍)既疏於防范,又未能對登陸之敵進行有力的抗擊。10月21日,廣州淪陷。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全國抗戰的戰略防御階段。國共兩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在合作抗日的旗幟下,協同作戰,對日軍進行了比較有效的抗擊,使日軍實力受到比較大的消耗。戰爭規模的擴大及日本所投入兵力之多,損失之大,大大超出日本侵略者的最初預想,日軍在戰略上已矛盾重重,日益陷入被動地位。

在歷時一年零三個月的戰略防御作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全國各界民眾組織的抗日自衛武裝等,對抵抗日軍的侵略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隨著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迅速展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友軍的正面防御作戰。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打過一些勝仗,但許多仗打得不好,軍隊損失很大,傷亡約80萬人。北平、天津、保定、張家口、石家庄、包頭、太原、上海、南京、杭州、濟南、青島、徐州、合肥、廣州、武漢等重要城市,以及這些城市周圍的廣大地區相繼淪陷。戰爭初期,軍事上敵強我弱,中國喪失一些地方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日本軍隊推進得如此迅速,中國人民遭受空前嚴重的損失,卻是同國民黨統治集團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防御的戰略方針分不開的。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