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對待領袖人物的是非功過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組織教師進行了集中學習研討。大家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戰略性、指導性。大家集中談到一點,就是講話在科學評價歷史人物、鄭重對待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方面,全面深刻,客觀公允,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講話在堅持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精神的基礎上,對毛澤東同志的功過和黨的歷史作了新的高度概括。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中央進行了撥亂反正工作,1981年通過的歷史決議,是對黨的歷史深入研究的結果,體現了科學性和政治性的統一。在指導歷史決議起草的過程中,鄧小平同志一再指出:毛主席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為中國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殺的”,“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歷史決議對於“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嚴重錯誤作了徹底否定,明確指出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毛澤東同志負有主要責任。同時,歷史決議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功績。在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歷史地位和功過的基礎上,我們黨根據實際和歷史經驗,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毛澤東同志的歷史貢獻作了高度評價,明確指出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同時也指出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在於他違反了他自己正確的東西,是一個偉大革命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所犯的錯誤。這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過所作的一次新的重申,體現了高度的政治性和現實針對性。這與2013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這一論斷,是一以貫之的。
對歷史人物特別是領袖人物的評價,應採取歷史主義的科學分析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社會現象都要從它的歷史形態去觀察,一切都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歷史主義的分析方法,要求我們懂得對立和統一的法則,對過去和今天進行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分析。在新舊事物之間,既要看到它們的區別和矛盾,又要看到它們的聯系和承續,忽略了任何一面,都將是對歷史的背離和歪曲。
用歷史主義的科學方法來評價歷史人物,要求我們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人的活動是相互聯系的,要把歷史人物的活動聯系起來進行考察。其次,要把歷史人物放到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進行評價。既指出前人的歷史局限性,又不苛求前人。再次,要具體地、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也就是說,對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動要進行具體的、全面的分析,不應該概念化,並注意防止個人情緒和好惡的支配。在評價分析毛澤東同志晚年錯誤的時候,既要承認有其主觀因素和個人責任,更要看到當時復雜的國內國際社會歷史原因的影響。比如,當時搞社會主義建設沒有成功經驗可以遵循的現實境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尖銳對抗的外部環境、長期封建主義影響的歷史文化傳統等,都是造成失誤和錯誤的重要客觀因素。因此,對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應該全面、歷史、辯証地看待和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明確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隻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這是歷史主義的科學分析方法,也是我們進行中共黨史和黨史人物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評價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應採取鄭重的態度。
講話指出,我們黨對自己包括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歷來採取鄭重的態度,一是敢於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這是一個符合歷史事實的全面准確的判斷。
事實正是如此。對於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走過彎路,他在晚年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我們黨並不諱言,而是公開鄭重地承認並反思錯誤、改正錯誤,並以之為鑒,體現了一個成熟大黨應有的鄭重態度。
對於在探索中出現的失誤,毛澤東同志本人在世時曾主動承擔責任。在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同志作自我批評,就幾年來工作中的失誤承擔了直接的和間接的領導責任。他同時強調指出,有了錯誤,不應當怕。我們的態度是:“堅持真理,隨時修正錯誤。”在起草歷史決議的過程中,鄧小平同志指出:“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這些話,科學指明了對待真理和錯誤應有的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對自己的錯誤所抱的態度,是衡量這個黨是否真正履行對人民群眾所負責任的一個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敢於承認、正確分析、堅決糾正失誤和錯誤,不斷追求真理,就一定能得到群眾支持而立於不敗之地。正如毛澤東同志在他的名篇《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所言:“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隻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支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評價領袖人物的功過是非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在於以史為鑒,著眼於未來,更好前進。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更替的真實記錄。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不能任人打扮。我國五千年從未間斷的文明史,每一個炎黃子孫都為之驕傲和自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苦難與輝煌交織,光榮與夢想輝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座巨大而寶貴的精神寶庫,蘊藏著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正能量。
領袖人物是推動歷史變革的關鍵因素。毛澤東同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但革命領袖是人不是神,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從毛澤東同志與黃炎培先生著名的“窯洞對”,到毛澤東同志宣布“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再到鄧小平同志說“聯產承包是農民提出來的,鄉鎮企業也是群眾創造的”,無一不深刻反映了這個真理。因此,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
站在歷史這面鏡子前觀察,90多年來黨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以史為鑒,著眼於未來,對於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執筆人:李慶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