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創建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3-13   
分享到 :

太原失守后,華北地區的正面戰場作戰基本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游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針對這一形勢的變化,毛澤東在延安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指出:“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目前是處在從片面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渡期中。”

八路軍在華北的戰略展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軍主要是以游擊戰和游擊運動戰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友軍作戰,以少部兵力進行發動群眾和組織群眾武裝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軍各師主力分別在晉察冀、晉東南、晉西北和晉西南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實現了在山西的戰略展開﹔1938年4月以后,八路軍實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東、冀熱邊和綏遠等華北廣大敵后區域發展游擊戰爭,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

日本侵略軍深人中國內地后,由於兵力不足,在其后方留有廣闊的地區。這些地區成為中國抗日軍民發動游擊戰爭,消耗敵人,壯大自己的空間。日軍則力圖強化統治,使其完全殖民地化。因此,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這些地區必將成為敵我激烈爭奪的戰場。堅持敵后抗戰,開辟敵后戰場,不僅使敵人不能穩定地保持其佔領地區,而且是對正面戰場的有力配合。但是,在敵后地區作戰是很艱難的,因為它是脫離自己的后方的作戰,而作戰的形式主要是游擊戰。要在敵后開展並堅持持久廣泛的游擊戰爭,就必須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作為保存、發展自己和消滅敵人的戰略基地。要建立根據地,就必須有軍隊,有政權,有共產黨的組織,有廣大群眾的支持。這是各根據地建立的共同的基本條件。地形條件一般是以山地為支點,逐步向平原發展。八路軍、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戰略部署,分兵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爭,收復被國民黨軍隊丟失的大片國土,整頓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開辟了許多大塊的抗日根據地。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