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躍進大別山的第三縱隊

作者:陳小麗    發布時間:2014-03-25   
分享到 :

表現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油畫

解放戰爭第一年的偉大勝利,使全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年來,解放區軍民,在黨中央的正確戰略方針指引下,殲滅了敵人97個半旅,連同地方部隊共112萬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並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重點進攻,奠定了我軍戰略進攻的基礎。黨中央、毛主席確定的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立即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把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將中國革命推向新的高潮,以爭取在全國范圍內的勝利。並且制定了兩翼牽制、中央突破、三軍配合的戰略計劃。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於7月以前,在魯西南強渡黃河,躍進大別山﹔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在晉南突破黃河,挺進豫鄂陝﹔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打破敵人重點進攻后,挺進豫皖蘇。三軍在中原布成品字陣勢,互為犄角,密切協同,殲滅敵人,發動群眾,建立中原根據地。

根據上述任務,我縱隊在劉、鄧首長直接領導下,在豫北作戰之后,於安陽以西地區休整一個多月,學習了野司頒發的“敵前渡河的戰術指示”,圍繞大反攻進行了思想與組織等方面的准備工作。

羊山集位於金鄉城西北30裡,居民千余戶,鎮北面靠山。北面的這座山是東西長約5裡、高400公尺的孤山,山上突出三峰,以中峰(羊身)最高,形勢險峻,能瞰制集鎮及村落,形狀似羊,因而得名“羊山”。山上有日、偽時筑的碉堡。敵六十六師被圍后加修了一些工事,構成核心陣地,據守頑抗。

各旅接到任務后,情緒極為高漲,提出“攻下羊山為人民立功”。7月13日我縱隊進抵羊山附近,當夜開始攻擊,首先消滅敵外圍據點。當部隊爆破敵鹿砦向村內突擊時,遭山上敵火力壓制,八、九兩旅攻擊未成功。

14日夜,傳來一、六縱隊在六營地區全殲敵三十二師和七十師、二縱隊殲滅謝家集之敵的勝利消息,極大地鼓舞了部隊的斗志。羊山之敵在三十二師、七十師被殲后,極為恐慌,於16日中午,以1個團的兵力,向南作試探性突圍,為我九旅殲其一部,余敵逃回羊山。

15日,二縱參加對羊山作戰,由西面對敵實施攻擊。我縱隊隨即調整部署,於17日、20日兩次與之協同作戰。但因對地形、敵情摸的不清,部分干部有急躁情緒,組織工作粗糙,幾次攻擊,均未奏效。

此時,金鄉援敵五十八師及一九九旅進至萬福河南岸,為軍區獨立旅所阻,7天未前進一步。19日蔣介石飛臨開封督戰,一面從西安、洛陽、山東調兵遣將,馳援魯西南﹔一面嚴令王敬久率五十八師及一九九旅由金鄉北援,解羊山之圍。劉、鄧首長決心除以一部繼續圍困羊山之敵外,集主力先在運動中殲滅援敵,爾后再打羊山。二縱四旅及軍區獨立旅佔領袁庄以西布陣。我三縱九旅二十五團位劉庄、韓樓正面阻敵,二十七團位左翼楊庄、徐樓地區,迂回敵人。七旅進至張庄、陳庄待機,准備適時投入戰斗。20日6時,敵一九九旅在飛機、坦克、炮火掩護下渡過萬福河,其前衛五九九團16時接近韓樓以南。我二十五團適時組織反擊,殲敵一部,並擊斃敵五九六團團長王鴻昭。時降大雨,道路泥濘,敵坦克運動困難,其炮兵亦不易佔領陣地,協同困難,前衛孤立。九旅童國貴旅長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組織二十五團主力從敵兩側,二十六、二十七兩團迂回敵后,殲敵五九六團大部。七旅主力多路出擊,將敵一九九旅主力分割包圍在楊樓以北地區。此時,二縱部隊亦從西側出擊,經徹夜激戰,全殲敵一九九旅。我縱俘敵旅長王仕翹以下2000余人。23日至24日,敵五十八師又數次增援,均為我縱所阻,即龜縮金鄉。

23日,毛主席指示我野,對羊山集之敵,“判斷確有迅速攻殲把握,則攻殲之。否則,立即集中全軍休整10天左右,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劉、鄧首長認真分析當時敵情,認為各路援敵尚在調動中,且金鄉敵再無力北援,羊山集敵人已遭到削弱,我可以集中全部主力,速殲敵完全有把握。隨即重新調整部署,以二縱一部由西向東攻擊,以我縱七旅和六縱十六旅由北向南攻擊,以八旅由東向西攻擊,並調野司榴彈炮營、一縱炮團加強火力,置重點於奪取制高點。以一縱位羊山以東地區,接替軍區獨立旅的阻擊任務。24日,我和曾紹山、鄭國仲、閻紅彥同志分赴各旅,召集干部會進行動員,研究攻擊受挫原因。和干部一起到前沿觀察地形、敵情,並和戰士座談,分析研究打法。最后一致認為,攻下制高點羊身是整個戰斗的關鍵。遂以七旅(附一縱山炮團)和六縱十六旅為主攻部隊,首先由北攻佔羊身,爾后該兩旅分別向東向西攻擊羊山集﹔八旅二十四團協同二十團攻羊頭,主力位羊山集以東以南布陣,捕捉突圍之敵﹔九旅阻止增援之敵並在姜庄、后劉庄相機攻村。

27日18時,發起總攻,我擔任主攻的十九團三營在營長南峰嵐率領下,以迅猛動作,從正面一舉突破敵陣地,攻上羊身主峰。19時,與從羊尾攻上主峰的十六旅一起,將敵人壓到南側半山坡凹部。八、九兩旅也在羊山集以東、以南突破敵陣地,向村內發展。戰至28日12時,我縱共斃、傷敵4000人,俘敵7000余人,繳獲榴炮9門,汽車30余輛,魯西南戰役勝利結束。我縱隊殺敵英雄史玉倫同志和十九團三營營長南峰嵐同志光榮犧牲。此役歷時28天,我野戰軍在戰略進攻的主要方向上,殲敵9個半旅、4個師部,共6萬余人,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迫使敵先后從西北、山東和中原等地調動9個整編師22個半旅向魯西南馳援,打亂了敵人的戰略部署,為躍進大別山開辟了通道。

躍進千裡

魯西南戰役后,我野戰軍主力和華野外線兵團5個縱隊,集結於巨野、鄆城地區,形成強大的進攻態勢,無論在戰略上和戰役上都處於主動地位。劉、鄧首長決心利用這一有利時機,讓部隊休整半個月,於8月15日南進大別山。

但是,這時調進魯西南的國民黨13個師30個旅,分五路正向巨野、鄆城地區分進合擊,企圖迫使我軍背水連續作戰。還陰謀破壞黃河大堤,把我軍和河南岸數百萬人民淹沒在魯西南。加之當時連日陰雨,河水猛漲,南岸之老堤由於敵人破壞,未加修復,時刻有決堤的危險。新的情況已不利於我久停。劉、鄧首長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決心提前於8月7日經巨野、定陶之間跳出敵人的合圍圈南進,並要求我們勇往直前,不向后看,堅決勇敢地完成這一光榮艱巨的戰略任務。中央軍委、毛主席迅速批准了這一決心。當時,毛主席對我野戰軍主力南進大別山,曾估計了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准備回來﹔一是付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堅持斗爭﹔一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要我們從最困難方面著想,堅決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爭取最好的前途。

為了保持我軍行動的隱蔽突然,制造敵人錯覺和出其不意,劉、鄧首長確定野戰軍主力分三路南進,即以一縱並指揮中原獨立旅為西路,沿曹縣、寧陵、柘城、項城之線以西南進﹔我三縱為東路,沿成武、虞城、夏邑、界首之線以東南進﹔中原局、野戰軍指揮部和二、六縱為中路,沿單縣、虞城、亳州、界首、臨泉之線以西南進﹔千余名地方干部分隨各縱隊行進,以便於迅速開展地方工作。為配合和掩護我野戰軍主力南進。劉、鄧首長還確定:北面以十一縱和冀魯豫軍區部隊在黃河渡口佯動,造成我軍北渡的假象,吸引敵人繼續合圍﹔東面以暫歸我野戰軍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5個縱隊的少數兵力箝制敵人,主力積極尋機打擊敵人,掩護我軍主力南進﹔在西面以豫皖蘇軍區部隊破擊平漢路,斷敵交通,中原獨立旅參加破路后,繞道平漢路西側南進,分散迷惑敵人。

當時,我軍是勝利之師,群情激昂,信心十足,有完成各項任務、克服任何困難的思想基礎。但在實際工作上,卻存在不少問題,如部隊連續作戰一個月沒有休整,新解放戰士來不及教育訓練,對進軍大別山還沒有具體動員和充分的准備。敵重兵壓境,從魯西南到大別山,遠隔千裡,橫在前進道路上有隴海路、黃泛區、渦河、茨河、沙河、泉河、淮河等許多天然障礙。加之正值雨季,我縱隊又行進在東路,河寬水深,大多數河流不能徒涉,運動困難。且東臨津浦路,如敵人察覺我戰略企圖,沿鐵路向南,堵截我去路,將造成我更大的困難。克服障礙,使部隊迅速進到大別山去,是急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劉、鄧首長果斷決定採取三路前進的隊勢,固然已為我們創造了進軍快的前提,但我們靠兩條腿行動,是比不上敵人的車輪子的。因此,做好戰備和組織好行軍,就更顯得重要了。我們反復琢磨,既要前進快,又要保持部隊的體力和持續的韌性,採取了各旅交替前進的辦法。首先以七旅為先遣隊,掩護縱隊通過隴海路,搶佔新黃河(即沙河)渡口,架設浮橋,保障主力通過沙河。爾后由九旅擔任先遣任務,過沙河迅速前出,搶佔淮河渡口,攻佔固始。八旅即向皖西展開。要求各級干部深入下去,邊前進、邊動員、邊整補,開展思想、體力互助,切實做好鞏固部隊的工作。經過動員,各部隊都搶著在千裡躍進中立戰功。

8月7日,我縱隊與兄弟縱隊一起,開始了千裡躍進的壯舉。

黃昏時部隊出發,連續4個夜行軍,跳出了敵重兵集團合圍圈。先遣部隊七旅二十一團於11日夜攻佔隴海路上馬牧集車站,殲守敵一部並對東西鐵路進行破壞,炸毀了橋梁﹔縱隊主力於12日勝利越過隴海路。同時野戰軍各縱隊也跨過隴海路,向敵人遼闊空虛的戰略縱深疾進。這一突然的戰略行動,將敵人主力甩在隴海路北,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魯西南合擊我軍的計劃。開始,敵人判斷我軍要北渡黃河,結果合圍扑空﹔繼而又誤認為我是在大軍壓境情況下“北渡不成而南竄”。因此,僅令駐蚌埠的四十六師一部西進太和,結合地方團隊在沙河布防,堵截我軍﹔以主力羅廣文兵團、張淦兵團等部共12個旅分路尾我南進﹔並以4個旅在平漢路側擊,妄圖把我軍一舉殲滅在黃泛區。可是我軍已先敵兩天,進入黃泛區,把敵人遠遠拋在后邊。

8月14日,劉、鄧首長指示:“決乘敵分散,對我企圖尚未判明之前,乘隙以三日急行軍向太和、阜陽、界首之線前進,搶渡新黃河(即沙河)。”據此,縱隊令先遣隊七旅直趨沙河。縱隊主力過渦河后,即進入黃泛區。早在1938年,為阻攔日軍進攻,蔣介石在河南中牟縣花園口破壞河堤,使黃河決口,招致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1947年蔣介石為防御我軍的進攻,又引黃河水歸故道,就造成了當時的黃泛區。它寬30至40裡,遍地積水、淤泥,沒有道路,沒有人煙,行軍、食宿均很困難。全體指戰員以驚人的毅力戰勝重重困難,經過4天艱苦行軍順利通過了黃泛區。8月17日,七旅十九團進至太和,與已佔領太和城之敵四十六師先頭部隊(約一個團)展開激烈戰斗,該團二營襲佔沙河渡口——舊縣集,並在舊縣集渡口搭好了浮橋。18日縱隊主力通過沙河。19日,尾追我縱隊之敵第三、五十八師與我八旅后衛部隊接觸,遭我頑強阻擊,未敢冒進。

我軍渡沙河后,蔣介石才大夢方醒,察覺到我軍並非“南竄”,而是矛頭直指大別山。於是急忙調動部隊,沿平漢路南下堵擊。我為搶佔淮河渡口,8月21日,改九旅為先遣隊,令其先行出發,搶佔三河尖渡口。同時令縱隊教導團和補充團搶佔洪河口、祝皋集渡口,以保障主力通過。8月22日敵四十六師搶佔了三河尖下游40裡之南召集渡口並向三河尖運動。我二十五團輕裝疾進,於23日夜搶佔了三河尖渡口。與此同時,教導團、補充團亦搶佔了祝皋集渡口。他們架好了浮橋,保障縱隊主力於8月25日全部順利渡過淮河。

此時,傳來陳賡、謝富治兵團於8月23日夜在平陸、濟源間渡過黃河的勝利消息,極大地鼓舞了我們的勝利信心。為保障縱隊主力順利向南挺進,九旅二十六團渡淮后立即出動,於8月26日拂曉,佔領固始縣城。至此,經過20天的連續急行軍,戰勝了敵人追堵,克服了重重的天然障礙,勝利地進入大別山,完成了千裡躍進的戰略任務。

在皖西展開

進入大別山后,劉、鄧首長明確指出,今后的任務是:全心全意地義無返顧地創建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與友鄰兵團配合,全部控制中原。具體部署是:以一縱、二縱阻止箝制尾我之敵,三縱、六縱佔領南線諸城,打開創建根據地的局面。並明確指示我三縱隊,“應迅速攻佔立煌(即今金寨縣),並偵察六安、霍山、舒城、蘆江、桐城、潛山、太湖諸城,准備佔領之。”

3月29日,縱隊確定由鄭國仲副司令員率八旅由固始直取立煌,縱隊主力於30日經葉家集向皖西六安、霍山挺進。八旅為了抓住敵人,令先頭部隊改穿國民黨軍服裝,於9月2日攻佔立煌城,全殲守敵四十六師五六四團大部及保安隊大部,俘敵千余人。爾后,該旅迅速東進,分路出擊,連克舒城、蘆江、桐城、潛江等縣城。九旅二十六團於9月2日襲佔六安城,俘敵百余人。爾后,該旅即在六安城以東之十五裡墩、徐家集地區阻擊敵人並掩護開展地方工作。七旅二十一團於8月31日全殲葉家集之敵四十六師五六四團二營及安徽省保三團一部,俘敵480余人。該旅主力位六安以南地區,配合南下工作團開展地方工作。其十九團三營於9月3日襲佔霍山,二十團於9月9日至20日逼近六(安)合(肥)公路椿樹崗、官亭鎮一帶,進行游擊活動,並在防虎山殲六安逃亡的國民黨縣政府及保靖大隊一部,俘敵百余人。

我縱隊以半月時間,解放了固始、立煌、六安、霍山、舒城、桐城、蘆江、潛山、岳西等9個縣城,消滅了守敵,摧毀了國民黨縣政權,建立了9個縣民主政府,初步打開了局面。我軍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我縱隊在實施戰略展開過程中,到處得到皖西游擊隊的配合和支援。皖西地區力量較強的有皖西人民自衛軍。他們是原中原軍區一縱隊副司令員、我的老戰友劉昌毅同志率領的800余名鄂豫皖人民子弟兵,於1947年4月從鄂西北打回大別山,在潛山地區與長期堅持敵后斗爭的皖西工委書記桂林棲同志領導的一支隱蔽的革命武裝會合后組成的。劉任指揮長,桂任政委,下轄三個支隊,共2400余人,活動在東從巢湖、無為,西至潛山、岳西,南自太湖,北達定遠的廣大地區。他們時刻盼望主力打回來。這支人民武裝與我縱隊會合后,如虎添翼,聲威大震。9月中旬,各支隊先后與我縱各旅會師,並積極配合,於九十月間,連續攻佔潛山、岳西、安慶附近的石牌鎮、太湖、望江、華陽鎮以及蘆江縣府所在地盛家橋。他們還積極配合建立地方政府,開展地方工作,為大軍籌集糧秣,偵報情況等等,不僅為主力展開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而且是建設皖西根據地的重要力量。

在我實施戰略展開時,蔣介石急令尾我南下的23個旅追過淮河,分路扑向大別山區,妄圖乘我立足未穩,尋殲我軍或將我軍逐出大別山。9月上旬,北線敵四十六師進入六安、霍山地區,五十八師進到固始、商城地區。為打擊敵人氣焰,掩護展開,劉、鄧首長於9月間在商城以北、以西地區連續組織了以殲敵五十八師為主要目標的三次作戰,僅殲敵兩個團。這三仗打得都不夠理想,原因很多:在展開初期,由於我軍剛剛由內線轉到外線,由北方轉到南方,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同志一時難以適應這種情況,部隊中出現了一些紀律鬆弛的現象。為解決部隊的思想問題,野戰軍於9月27日在光山以南王大灣召開會議。會上在肯定成績的同時,著重嚴肅批評了一些干部和部隊存在著的右傾情緒和違法亂紀行為。劉、鄧首長指出:增強斗志,反對右傾情緒,克服紀律鬆弛現象,是大舉殲滅敵人,充分發動群眾,建設大別山根據地,實現黨的戰略進攻方針的根本環節。要求各級干部要牢固地樹立以大別山為家的思想,嚴肅軍紀,發揚勇敢頑強的戰斗作風,率領部隊克服暫時困難,擔負起打仗、做群眾工作、籌集給養等三大任務。這次會議,對堅持大別山斗爭,實現黨中央的戰略進攻方針,起了重要作用。

張家店殲敵

10月初,敵從鄂東調七師、四十師,從皖西調四十八師、四十六師一部,並結合在山北地區的八十五師、五十八師、五十二師等部,對光山、新縣地區之我野戰軍主力進行合擊。野戰軍根據這一情況,令我三縱“趁敵西調,皖西空虛,迅急回師,放手殲敵。”我縱主力由商城、一部由固始,於10月1日兼程東返。為了隱蔽行動企圖,我們繞道山地,在崎嶇小路上行軍。連日陰雨,道路泥濘,經七個晝夜,才如期趕到霍山、六安之間。此時,敵八十八師師部率六十二旅由舒城沿舒(城)霍(山)公路向西進犯。真是冤家路窄,八十八師曾與我縱在正月魚台戰斗中交過鋒,我們同兄弟部隊一起,消滅它一個半旅,剩下的逃回徐州去了。這次是經過補充由徐州調來合肥,9月中旬進佔舒城、蘆江、桐城地區。現該敵處於運動中,是我殲滅良機。為防敵逃跑,縱隊指示各旅:隻要抓住敵人,不必請示即可合圍殲擊。

10月7日,沿舒霍公路東進的九旅二十五團與該敵先頭部隊在山望河遭遇,敵迅即龜縮抱兒岑一帶。縱隊當即下達命令:七、八、九旅分由北、東、西三面向抱兒岑三保墩及其以北山地合圍該敵,務期一舉殲滅。縱隊特別強調:必須機動靈活捕捉戰機,積極主動協同作戰。

8日晨,三保墩之敵繼續北撤,我九旅二十六團乘勢逼近敵人,敵以小部隊與我接觸,主力趁黑夜繞道北竄。九旅童國貴旅長親率二十六團和二十七團兩個營取捷徑向北追擊。二十六團在馬長崗捕捉敵哨兵,查明敵全部蝟集在張家店,當即佔領295高地,向敵開火。接著,七旅趙蘭田旅長率二十團也趕到了。趙、童兩旅長立刻以到達的部隊,大膽的包圍了敵人。次日拂曉,敵發現被圍,當即搶佔有利地形,構筑工事,並以兩個營至四個營的兵力,在炮火掩護下,連續猛扑北面二十團陣地,企圖奪路而逃。在緊急關頭,趙旅長立即向團的干部進行了動員。該團奮勇反擊,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突圍,陣地失而復得,最后把僅有的預備隊——團特務連用上去,就連旅的偵察連也投入了反沖擊。由西南方進攻的二十六團在打退了敵人反扑后,以炮火支援主力出擊。下午3時,敵人傾全力作最后掙扎,猛烈地突圍,但在我二十、二十六兩團密切協同、奮力夾擊下,被徹底粉碎了。與此同時,鄭國仲副司令員率領的八旅正在張家店以東展開,九旅后續部隊也趕到了。這裡,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由當地政府和群眾組織的1000副擔架也趕來支援,極大的鼓舞著全體指戰員的殺敵斗志,決心全殲敵人,來報答新區人民對子弟兵的愛戴和支援。

為迅速殲滅該敵,要求各旅針對山地、稻田,認真區分任務,嚴密組織火力。以九旅全部由西南兩面主攻,大部炮火也集中在這裡﹔七旅由北面攻擊﹔八旅由東面攻擊。由於部隊攻擊勇猛,一個小時就肅清了外圍。此時,敵人依靠優勢火器,利用村沿頑抗。我各旅不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迅即向村內突擊,四面八方的炮火齊向村內射擊。10日1時許,縱隊配屬九旅的化學臼炮,命中敵師指揮所,引燃了村內草房。風助火威,整個張家店頓時變成火海,敵陣大亂,我各攻擊部隊趁勢發起總攻。九旅二十六團首先從南面突破,七、八兩旅同時向敵猛扑,攻入村內。各部隊一面奮勇殲敵,一面協助群眾救火。混亂的敵人,抱頭鼠竄。戰至10日拂曉,除敵八十八師副師長張世光化裝逃跑外,其師部及六十二旅全部被殲,戰斗勝利結束。此役共斃、傷敵副團長以下500余人,俘敵六十二旅副旅長湯家揖以下4300余人,繳獲戰利品甚多。當張家店敵人被圍時,敵四十六師三個團的兵力,由六安馳援,8日進至槐樹崗。我二十一團發揚以少勝多、英勇頑強的精神,在敵前進道路兩側選定有利地形阻擊敵人。經持續三天的激烈戰斗,敵前進隻不過10裡,被阻於距張家店尚有30裡的中店子地區,保障了張家店作戰的勝利。

張家店作戰,取得了“我軍在無后方依托的條件下,第一次消滅敵人一個正規旅以上兵力的重大勝利”。它對發展和鞏固皖西根據地,提高群眾的勝利信心,教育和鼓舞部隊,都有極重要的意義。正如中原軍區12日賀電所指出的:“你們此次大捷,對建設皖西根據地關系極大。”這次勝利,也標志著我們在皖西完成了中原局及野戰軍首長所賦予的戰略展開任務,打開了皖西斗爭的新局面。

  皖西根據地的創建

皖西地區位於大別山東南,面積近30000平方公裡,有著光榮革命歷史。劉鄧大軍到達前,皖西人民自衛軍在潛山、岳西一帶,保有較完整的根據地,周圍各縣是游擊隊經常活動的地方。由於它與鄂豫連接,威逼南京、武漢,又南鎖大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我軍進入大別山之初,中原局即決定,在新區黨、政組織機構未建立之前,先成立豫東南、鄂東、鄂皖、皖西等四個區工委,負責開展地方工作。8月30日,還明確劃分了部隊展開和各工委的工作區域,其中規定皖西區為我三縱隊展開地區,轄桐城,蘆江、舒城、霍山、六安、無為、壽縣、霍丘八縣,並決定書記由皖西人民自衛軍政委桂林棲擔任,於一川副之。部隊進入皖西地區后,縱隊領導分工:我和曾紹山、鄭國仲副司令員負責指揮作戰,閻紅彥副政委率領縱隊教導團、補充團一部和縱隊輜重部隊,一面在霍山、岳西地區安置縱隊后方,一面負責和皖西地方黨聯系,肅清土頑,發動群眾,開辟根據地工作。

10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同一天,黨中央公布了土地法大綱,宣布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為了貫徹宣言和土地法大綱,中原局於10月12日發出《放手發動群眾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指示》。根據上述精神,縱隊黨委為加強皖西根據地建設,指示各級黨委向軍民宣傳土地法大綱,立即發動群眾開展分浮財、分田地的斗爭。決定各旅著重工作區域為:七旅加強桐城、安慶,八旅加強舒城、蘆江,九旅加強六安、合肥﹔教導團和補充團加強三工委,縱隊直屬隊加強潛山、太湖。各旅組織兩個武工隊,每隊50人,由堅強的軍政干部和翻身農民戰士組成,作為潛(山)懷(寧)、潛山、舒城、蘆江、六安、合肥縣地方武裝,歸縣委領導。主要任務是開展群眾工作,進行土改,摧毀舊保甲,建立基層政權,發展和鞏固游擊隊,建立根據地。到10月中旬,在已解放了的12個縣中,建立了固始、立煌、六安、霍山、舒城、桐城、潛山、岳西、蘆江、太湖等10個縣的民主政府,為創建皖西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11月上旬,我縱隊在太湖、潛山一線休整時,劉、鄧首長來到太湖劉家畈視察,接見了皖西人民自衛軍劉昌毅、桂林棲同志和我們縱隊的領導同志,我們縱隊政委彭濤同志也從后方趕來了。劉、鄧首長一是看望堅持大別山斗爭的皖西人民自衛軍指戰員,聽取他們關於堅持大別山斗爭情況的匯報﹔二是開會研究、部署成立皖西區黨委、軍區和行署等問題。會上宣布劉昌毅同志來我縱任副司令員。11月15日,皖西區黨委、行署、軍區在岳西縣湯池畈成立。曾紹山為軍區司令員,彭濤為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桂林棲為區黨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於一川為區黨委副書記,羅士高為行署主任,何柱成為軍區政治部主任,徐立行為軍區副參謀長。下轄三個地委、專署、軍分區。全區共17個縣(包括新設的縣在內)。

為了堅持皖西的斗爭和武裝力量的建設,由縱隊調出七旅二十團、八旅二十四團、九旅二十七團,共7000余人作為3個軍分區的基干團﹔以皖西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編為三十七團,歸皖西軍區建制。此外,由縱隊、各旅抽調大批干部(僅八旅就抽調300余名)組成軍區、軍分區領導機關。后來由二十、二十四團各調3個連為基礎,組建6個縣獨立營。這些部隊在區黨委和軍區領導下,在配合主力作戰、反對敵人“合圍”與“清剿”、“駐剿”的嚴酷作戰中,經受了很大的鍛煉,戰斗力大為提高。對剿匪安民、建設和鞏固皖西根據地,發揮了重大作用,深受皖西人民的擁護。隨著形勢的發展,部隊進一步擴大。以6個縣獨立營同皖西人民自衛軍組成基干第一、第二團,與三分區的二十七團編成皖西軍區獨立旅。又由縱隊教導團、補充團、皖西人民自衛軍各一部組建三分區基干團和兩個縣大隊。由於區分了縱隊與軍區兩套機構,縱隊可以實施寬大機動,殲滅敵人﹔軍區部隊則可擴佔地盤,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消滅反動地方武裝和打小仗,進一步解決了分遣與集結的問題。

與皖西根據地建立的同時,在鄂豫區也成立了區黨委、軍區和行署。這樣,以鄂豫和皖西為核心的大別山根據地就形成了。我軍在大別山深深扎下了根,實現了毛主席估計的三個前途中最好的前途。

輾轉機動,粉碎敵人圍攻

我軍在大別山取得的重大勝利,使敵人極為驚慌。為了與我爭奪大別山這一戰略要地,敵人從山東和豫皖蘇戰場調來5個師,加上原在大別山的9個師,共14個師33個旅,於11月27日開始對大別山展開全面圍攻。

為了堅決粉碎敵人的圍攻,野戰軍司令部制定了“內線堅持和分兵向外、內外配合、尋殲弱敵”的方針。根據這一方針,我縱進行了緊急動員和戰前准備。隨后,立即投入了反對敵人圍攻的戰斗。

在經扶(現新縣)城以北的行進途中,我到野戰軍前方指揮所,見到了鄧小平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員。一見面,李副司令員就開玩笑地講:錫聯同志,背得動嗎(指背著敵人行動)?鄧政委接著說: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燙手。調動敵人回援根本重地,這是個關系到全局的戰略行動。我們多背些敵人,寧願本身多忍受一個時期的艱苦,也要拖住敵人幾十個旅於自己的周圍,使山東、陝北的兄弟部隊能騰出手來,大量消滅敵人。現在陳粟、陳謝的部隊,為配合我們粉碎敵人的圍攻,已開始向隴海、平漢路的敵人出擊。我們准備告訴他們,要作長期打算,我們在大別山背重一些,他們可以放手殲敵,對全局極為有利。

12月7日,縱隊由麻城白果地區北上,拖著敵人幾個師在麻城、新縣、黃安(現稱紅安)、商城、潢川、固始等地區周旋,最后強渡史河,跨過六(安)葉(家集)公路,於24日到達英山以北地區。部隊連續在冰天雪地裡戰斗行18天,行程千余裡,勝利完成吸引多路強敵並將其拖疲拖困的艱巨任務。在此期間,我們曾先后擺脫了敵七、二十八、四十八、五十八、四十六等師的多次大合圍。12月13日,當我縱隊全部進至新縣正向商城以西轉移時,敵五十八師在余家集與我前衛九旅接觸,后面敵七師已越過麻城北上,步步逼近,構成合圍態勢。我九旅二十五、二十六團連續擊退敵五十八師多次進攻,激戰終日,順利地掩護了縱隊主力的轉移。為了把五十八師拖向西南,九旅單獨向福田河方向運動。以后該旅即在麻城以北山區機動作戰。16日,七旅十九團在商(城)潢(川)公路上的江家集,與尾追之敵展開激烈戰斗。戰至黃昏,冒著大風雪,徒涉潑皮河,擺脫了敵人。第二日,當我縱隊連續行軍到達商(城)固(始)公路之上石橋時,上有敵機轟炸、掃射,前有敵軍攔阻,后有追兵,側翼敵人正在運動。在此緊急情況下,我和八旅、二十二團的領導同志共同研究決定:該團一營搶先渡過灌河,佔領陣地﹔團主力就地展開,阻擊敵人﹔縱隊主力連夜冒雪破冰迅速徒涉過河。部隊過河后,夜行百余裡,終於擺脫了敵人。12月20日,部隊在黎集以南渡過史河后,原准備休息一兩日,但剛進入宿營地,即獲悉敵四十六、四十八、與五十八師,正分別由六安、商城、固始向葉家集地區合擊。為迅速跳出合圍圈,部隊馬上向麻埠方向轉移,高速度通過了六(安)葉(家集)公路。當我主力通過不久,幾路敵人即接踵而來。為迷惑和拖住敵人,縱隊令七旅出皖西霍山、舒城,縱直率八旅經霍山以西進入英山以北地區。原留在麻城以北地區拖敵的九旅,經過連續行軍作戰,克服了重重困難,於12月25日,到達英山以南四姑墩地區。七旅在皖西輾轉殲敵后,也於1948年1月10日轉移至英山東北陶家河地區休整。

在此期間,皖西軍區部隊及廣大地方干部,以英勇頑強的精神,積極投入到艱苦的反圍剿斗爭。他們一面發動群眾反抓丁、反搶糧、反掠奪,破壞敵人設置的“三網”和經濟封鎖政策﹔一面組織游擊集團,配合主力部隊作戰。12月份,皖西軍區部隊積極出擊,連續攻克宿鬆、岳西、潛山、太湖縣城和望江以北之石牌鎮,俘敵潛山縣長以下250余人。較大的戰斗還有:在六安姚李廟擊退敵四十六師部隊三次進攻,斃、傷敵50余人﹔在攻佔桐城南部重要據點青草隔時,殲敵400余人,俘敵200余人﹔在六安東南之張家店殲敵保安隊300余人。由於皖西區的游擊活動戰績甚大,榮獲中原軍區通令表揚。

正值我縱隊在英山休整之際,敵又調集七、二十八、四十八、五十八、十一、二十五師等部,向英山以東,羅田以北、商城以南、岳西腹地進犯,並派出大批特務與土頑結合,企圖對我主力進行“重點合圍”。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我縱於1月28日轉向皖西。縱隊副司令員鄭國仲率八旅向桐城、舒城、霍山、六安地區機動﹔以九旅向太湖、英山、羅田地區機動﹔七旅向羅田、商城邊界地區機動。當敵人跟蹤我轉到外線的主力准備合圍時,我各旅便甩開集中的強大敵人,輾轉機動,攻殲分散之敵。九旅1月6日在太湖以西李杜店戰斗中,給敵二十五師一○八旅重大殺傷。八旅2月8日在桐城挂車河伏擊敵四十六師五六二團和四十八師五二七團,斃傷敵300余人,鄭國仲副司令員負傷。

在整個反圍剿過程中,大別山廣大人民群眾,給了我們很大支援,除供應軍隊糧食、柴草外,還協助部隊作戰,當向導,送情報。特別是在救護工作上,幫助部隊搶救傷病員,把一些經治療、包扎后的重傷病員,隱藏在自己的家中或山上,他們採藥送飯,送衣送被。當蔣軍“清剿”時,又想盡一切辦法,積極保護傷病員,充分體現了軍民的骨肉之情。

在我野戰軍主力內線堅持的同時,陳粟野戰軍和陳謝兵團在平漢、隴海線積極活動,破路840余裡,殲敵20000萬余人,攻克縣城23座。有力地配合了我們在大別山區的反圍剿斗爭。一縱在淮西展開后,與陳粟野戰軍、陳謝兵團勝利會師,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豫陝鄂和豫皖蘇根據地,並使兩區連成一片,為大量殲滅敵人開辟了廣闊的戰場。敵人在我強大打擊下,被迫先后從大別山調走13個旅,使其在大別山的全面圍攻慘遭失敗。敵人大量被殲,平漢、隴海鐵路干線被切斷,重要據點被包圍,這就使其中原戰場全面防御體系遭到粉碎,被迫轉取分區防御。從戰略進攻開始,經過半年的作戰,南下大軍已在江淮河漢之間的廣大地區站穩了腳跟,全國各個戰場的進攻和反攻,也大量殲滅了敵人,形勢有了進一步的變化,戰爭已經主要是在國民黨統治區裡進行了。

1948年2月,中央軍委為了使中原地區各野戰軍集中作戰,打中等和大的殲滅戰,確定我野戰軍主力轉出大別山,進至淮河、漢水、隴海路、津浦路之間廣大地區,尋機殲敵。我縱隊奉命於3月28日北渡淮河,爾后轉入豫西地區。當時部隊中有的同志認為,這是“前進一千裡,后退五百裡”。鄧政委說:這“是從形式上看問題,不是從本質上看問題。我的說法是:‘前進一千裡,又前進了五百裡’。因為大別山仍然在堅持,並沒有放棄,而且今后還要堅持。”“大別山斗爭已經前進了一步,前進到當地的人民和軍隊已經能夠堅持大別山,前進到主力已經可以逐步抽出來集中機動作戰”。

   1949年春天,在第二野戰軍劉、鄧首長直接指揮下,我們又回到了大別山。這時,經過嚴重斗爭的大別山,已成為渡江作戰的前進基地,為支援解放全中國,繼續作出貢獻。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資料》,中共黨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