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西省工委舊址紀念亭、省工委機關“招待所”舊址紀念亭(賀州篇)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3-27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省工委舊址紀念亭
省工委舊址紀念亭

位於鐘山縣燕塘鎮合群村委會白沙井村南側。為銘記省工委在鐘山縣從事革命活動的業績,教育全縣各族人民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中共鐘山縣委、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在舊址東南10余米處修建八角形重檐攢尖頂“省工委舊址紀念亭”,亭內正中立正方形黑色花崗岩紀念碑,佔地總面積約13平方米﹔省工委機關“招待所”舊址紀念亭在馬頭山岩面向西北,洞口距地面約30米,洞寬11.9米,長18.6米,洞內面積約221平方米。2006年10月,該兩紀念亭被廣西區黨委、區人民政府列為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2年7月9日,國民黨頑固派在桂林制造了震驚廣西的“七九”反共事件,中共廣西省工委副書記蘇蔓、婦女部長兼桂林市委書記羅文坤(女)、中共南方工委特別交通員張海萍(女)被捕犧牲,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被逮捕。在這危急關頭,省工委書記錢興不顧個人安危,採取果斷措施,堅決抵抗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捕和屠殺,迅速組織全省黨組織和黨員緊急轉移撤退。同年10月,錢興經周密分析、比較,將省工委機關轉移到黨的組織條件和群眾基礎比較好的英家鄉(今清塘鎮英家村),在中共英家特支書記張贊周的掩護和協助下,在白沙井村后的桐油林中搭建茅棚,建立新的省工委機關,錢興偕夫人鄒冰(省工委秘書)母子以難民身份為掩護,繼續艱苦地領導和指揮全廣西地下黨組織的斗爭。

省工委在桂東隱蔽時期主要工作有:

一是重建省工委機關及恢復各地黨組織 。省工委轉移到英家后,堅決按照黨中央“蔭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白區工作十六字方針,嚴格按照“三勤三化”要求,積極穩妥地開展工作。為盡快加強省工委的領導力量,保証省工委工作的正常運行,錢興先后從桂林、柳州等地將黃嘉(任中共桂東地區特派員)、庄炎林(任省工委交通員)、肖雷(任省工委交通員、中共英家特支副書記)、吳贊之(任省工委機關工作員)、韋立仁(任中共桂東地區交通員)等同志轉移到英家工作,重新建立了相對穩固的中共廣西省黨組織的指揮中心。

1943年2月,錢興、庄炎林、肖雷、王家紀等分頭到桂中、桂南、桂北和懷集等縣,尋找聯絡“七九”事件后分散隱蔽的黨員,重新建立黨組織關系,整頓和建立新的交通聯絡點,迅速恢復了省工委同各地黨組織的聯系。為了省工委在桂東地區活動的安全,黃嘉受命對桂東11個縣的黨組織先后作了調整,先后建立古城支部、荔(浦)蒙(山)修(仁)特別支部、賀縣特別支部,將恭城縣黨支部、懷集縣黨支部改為特支﹔調整和健全英家特支,任命張贊周為書記,肖雷為副書記,特支下設英家支部、英家農村支部和英家小學支部(1944年2月增設)﹔昭平、富川兩縣的黨組織由錢興直接領導。經過調整,各縣黨組織都有所加強,形成了以省工委為中心、桂東地區各基層黨組織為支柱的格局,建立健全了保障省工委機關的安全體系。為了確保黨組織的安全,各地前來匯報、請示工作的同志,必須先找到張贊周,對上聯絡符號后再由張安排與錢興見面,這些同志均安排在白沙井村附近的馬頭山山腰的岩洞內住宿,由張贊周和妻子何秀清負責送飯。省工委在英家的幾年時間裡,這小小的岩洞接待了數以百計的我黨同志,此岩洞被譽為省工委機關的秘密“招待所”。

在錢興的直接指揮下,省工委不但保存了全省地下黨力量,各地黨組織得到了恢復,還新建了一批黨的組織。到1944年底,全省黨員總數已恢復到“七九”事件前的900多人,建立了4個縣委、17個縣特支,另有近十個縣、市新建了三十多個支部。

二是印發文告揭露敵人,教育和鼓舞同志。省工委被破壞后,國民黨桂系當局繼續瘋狂破壞中共黨組織和搜捕中共黨員,接連制造了玉林“一·一三”、南寧“一·一五”事件。面對瘋狂的敵人,錢興沉著堅定、從容對敵。1943年1至2月,錢興先后指示肖雷、林為鋆在鄧村的北帝廟,秘密刻印《為反對頑固反共分子繼續摧殘告廣西當局暨各界父老書》《為反對頑固反共分子繼續摧殘告全體同志書》,以“中共桂委”的名義散發到全省各地,向各界人士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和殘酷迫害共產黨人的事實真相﹔號召全體黨員學習蘇蔓、羅文坤、張海萍3位同志寧死不屈的革命氣節,反對叛黨變節的罪惡行徑。兩文告既揭露了敵人的罪行,又教育和鼓舞了同志。

三是克服困難,生產自救。省工委同上級組織失去聯系后,經費十分困難,生存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在得到英家特支黨員接濟的同時,他們積極進行生產自救。1943年9月,錢興夫婦和吳贊之以一家人的名義,利用“難民”的身份,把省工委機關轉移到牛垌,同莫晚叔等難民一起,開荒種地、割草燒石灰,進行更艱苦更隱密的地下革命工作。

初到牛垌時,他們的生活極端困難,有時整天吃不上一粒米,經常以野菜充飢。一件破大衣,一床破毯子,一雙草鞋就過一個冬天。經過艱辛的勞動,用燒出的石灰換回稻谷和其他生活用品。吳贊之經常挑著貨郎擔走村串戶,為黨籌集活動經費﹔庄炎林兩次回香港變賣家產,把所得的全部資金交給黨組織﹔當廟祝的肖雷靠初一、十五收點香米度日,其他黨員靠幫別人打短工維持生活。在極其艱苦險惡的環境下,中共廣西省工委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斗爭,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艱苦磨練,轉移、撤退到農村的黨員終於站穩了腳跟,隱蔽了下來,使黨組織更深地扎根於農村和廣大農民群眾之中。

四是積極尋找上級黨組織。省工委在“七九”事件中遭到嚴重破壞后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系中斷,為盡快將廣西黨組織的情況報告黨中央,錢興想方設法恢復同上級的聯系。1943年春,錢興通過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秘密黨員張兆漢的聯系和中共桂林統戰委員會書記李亞群的協助,與南方局取得了間接的聯系。1945年10月上旬,錢興偕交通員庄炎林從英家出發,經過長途跋涉到達重慶,向中共南方局領導匯報了廣西省工委自“南委事件”以來的工作,接受南方局的嚴格審查。南方局領導王若飛在聽取匯報后說:“廣西省工委幾年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斗爭,堅持黨的紅旗不倒,這是難能可貴的。”肯定了廣西省工委的工作,並同意把廣西黨組織的關系轉給華南分局。從此,歷盡艱難困苦的廣西省工委終於同黨中央取得了直接的聯系,重新回到了黨中央的懷抱。

五是領導和推動全省各地抗日游擊斗爭 。1944年,日軍第二次入侵廣西。同年7月,省工委為貫徹南方局關於“大力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放手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隊伍,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指示,於8月作出了“一切為了建立抗日武裝”和“一切為了發展游擊戰爭”的抗日武裝斗爭決定,即《八月決定》。在省工委的正確領導下,桂東北人民抗日縱隊臨陽聯隊、全灌抗日游擊隊,柳北地區的融縣抗日挺進隊、柳江青年抗日挺進隊等一支支人民抗日武裝迅速建立起來﹔欽廉四屬抗日武裝起義、桂東南地區抗日武裝起義全面爆發。在眾多人民抗日武裝中,最著名的是由錢興直接領導,以黎禹章為隊長、黃嘉為政委、肖雷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桂東北人民抗日縱隊——臨陽聯隊。臨陽聯隊按照八路軍、新四軍的制度組建,有2個大隊、6個中隊和1個民運隊。他們戰斗在漓江兩岸的靈川、臨桂、陽朔、荔浦、平樂、恭城等縣,建立了興坪區政府抗日民主政權,建立了臨陽抗日根據地。共對敵作戰11次,斃傷日寇30多人,俘虜頑軍40多人,繳獲重機槍1挺、輕機槍2挺、長短槍250多支,擊沉日軍運糧船4艘,擊潰敵偽船隊3支。1945年夏,日本侵略軍撤退,國民黨頑固派趁機調集主力圍剿臨陽聯隊,妄圖消滅共產黨領導的這支抗日武裝。根據形勢的發展,中共廣西省工委將臨陽聯隊化整為零,保存實力,分批撤到桂東、桂北地區,繼續堅持斗爭。

在日軍第二次入侵廣西期間,由省工委組織領導或中共黨員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抗日武裝,共有20多支約2000余人,他們活躍在廣西二十多個縣,共打死打傷日、偽軍約1000人,擊沉敵船60艘,繳獲各種槍械數百支、彈藥二萬余發及大批軍用物資,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廣西解放戰爭時期的武裝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六是運籌帷幄,制定全省武裝起義斗爭的戰略決策 。1947年,全國解放戰爭勢如破竹。為貫徹黨中央關於開展國民黨統治區農村游擊戰爭、配合解放大軍正面戰場作戰的指示,省工委書記錢興,在英家制訂了廣西武裝起義斗爭的戰略決策,並做好會議內容准備,於1947年4月初從英家出發到橫縣,4月7日至14日在陶圩鄉六秀村,主持召開了全省各地區黨組織負責人會議(史稱橫縣會議)。錢興在會上作了《一切為著准備武裝起義而斗爭》的政治報告,會議制定了“積極准備武裝起義,廣泛發動游擊戰爭,創造游擊根據地,摧毀反動政權,建立新解放區”的總方針、總任務,做出了在全省舉行武裝起義斗爭的決定,並對全省的武裝起義做出了具體部署。中共廣西省工委橫縣會議的戰略決策,是廣西地下黨實現工作重點由地下斗爭轉為公開武裝斗爭的戰略轉變,把廣西的革命斗爭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省工委在鐘山英家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斗爭,堅持黨的紅旗不倒,保存和挽救了廣西地下黨組織,恢復了與黨中央的直接聯系,領導和推動廣西各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制定了全廣西武裝起義斗爭的戰略決策,做出了在全省舉行武裝起義斗爭的決定,為解放廣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全省的革命斗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省工委機關“招待所”舊址紀念亭
省工委機關“招待所”舊址紀念亭
省工委機關“招待所”舊址紀念亭全景
省工委機關“招待所”舊址紀念亭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