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遼沈戰役中的鐵路運輸
遼沈戰役已經過去四十年了,往事仍然歷歷在目,當年東北廣大鐵路員工們為保障決戰勝利而作出的犧牲和貢獻,至今使我難以忘懷。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以后,黨中央為了在東北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派出十萬大軍,兩萬多干部挺進東北。我於十月下旬來到東北,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副總司令員。
剛剛光復了的東北大地,到處是戰爭的創傷。鐵路被破壞得百孔千瘡。線路有三千七百多公裡被拆毀,橋梁、涵洞有一千零三十多處遭破壞,通信、信號、給水、站舍等設備都遭受了嚴重損壞。經過我們大力搶修,到一九四六年六月,東北解放區的鐵路通車裡程已有四千六百九十多公裡,這些鐵路均由各地方鐵路局分散管理。東北局為了加強對鐵路的管理和統一指揮,更好地支援前線作戰,一九四六年七月決定成立東北鐵路總局。開始由陳雲同志兼任黨委書記、總局長,李富春同志兼任黨委副書記。不久任命我為總局長兼政治委員,徐光生、郭洪濤、黃逸峰、馬鈞、陳大凡等同志任副總局長,陳坦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從那時起,我在東北鐵路總局一直工作到遼沈戰役勝利結束。
東北解放戰爭初期,廣大鐵路工人剛從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他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了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刻苦興家,日夜奮戰,克服了器材不足、糧食缺乏等種種困難,搶修鐵路,復活機車、車輛。隨著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解放區的鐵路線也逐步延長,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步伐,鐵路員工們提出:解放軍打到那裡,鐵路就修到那裡,火車就開到那裡!到遼沈戰役前,東北解放區又接收和修復鐵路五千七百多公裡,通車線路裡程達九千八百一十八公裡,佔全東北通車線路裡程的百分之九十八,修復機車八百八十五台。這就為支援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年,在東北鐵路工作的蘇聯同志,特別是中長路茹拉夫廖夫局長,在建設人民鐵路,支援戰爭中,也給了我們很大幫助,這種國際主義精神,我們是不會忘記的。
運送主力 直插遼西
一九四八年八月下旬,東北鐵路總局接到東北野戰軍總司令部(以下簡稱“東野”總部)的緊急命令: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最秘密的情況下,把在東線的東豐、大興鎮、西安(今遼源)、煙筒山一帶的三縱、炮縱、二縱五師和六縱十七師,迅速運送到西線的新立屯、西阜新等地區,出其不意地給敵人以打擊。為保証前線作戰的勝利,要從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運兩千萬斤糧食和作戰物資到前線﹔為堵截與包圍長春之守敵,要從后方向吉林、四平運送十九個獨立團。同時,還要准備幾個列車隨時供第一縱隊機動運輸之用。
總局黨委認為,這次軍運關系到東北戰場戰略部署的實現,關系到整個東北解放戰爭的勝負。黨委決定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堅決保証這次軍運任務的勝利完成。我們隨即迅速、周密地進行運輸准備工作。
為了保証這次軍運的秘密指揮,“東野”總部和東北鐵路總局聯合組成了臨時軍事運輸委員會,在梅河口鐵路辦事處、鄭家屯鐵路分局設立運輸分委會。軍鐵雙方又在裝卸車站及主要中間站派出特派員,全權指揮一切裝卸及車輛調配,隨時與分委取得聯系。分委則隨時與總委取得聯系,並堅決執行由總委下達的“東野”總部與鐵路總局的各項命令。這樣,不論總委與分委均指定了專人負責,使各鐵路線調度指揮工作,得以在嚴格保守秘密又十分復雜的戰時情況下,既高度集中統一又機動靈活,有條不紊地進行。
當時,東北戰場的國民黨軍在連續遭到我軍的打擊后,已被我包圍在長春、沈陽、錦州和北寧線幾個孤立據點內,東北廣大地區也已經控制在我們手中。但是鐵路東線的梅河口至四平段,西線由四平到鄭家屯區段,開通到西阜新區段,都在敵機空襲范圍之內。其中鄭家屯、彰武、新立屯至西阜新一帶,是敵機的重點轟炸區,每天從早到晚,敵機頻繁轟炸掃射,襲擾不停。而由梅河口起經四平、鄭家屯到新立屯、西阜新區段內,每天通過能力隻能容納六個列車往復,而且列車編組不能超過三十二輛。我們根據這些情況與部隊密切協同,打破平時運輸的常規,商定了編組計劃、裝卸車時間等事項,堅決把參戰部隊按計劃集中在一旬內全部運往前線。
首先是必須把鄭家屯、西阜新間,各站停留未卸的重車七百四十多輛,在大規模軍運之前卸后排空。總局下達指示后,各站立即行動,很快將重車全部卸完,把空車排送完畢。另方面為保証前線通訊暢通,在器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把通遼、西阜新間剛剛修復的通訊線路,從原有的三對臨時增設為四對,並安裝了區間電話和直通電話。齊齊哈爾、西阜新間的電報業務,也搶在九月上旬開通。在此期間,吉林局動員職工群眾更換腐朽枕木六千四百一十三根,搗固線路六千九百三十米,並將被破壞了的大興鎮的站台修復。為了便於部隊兵員乘車,糧食、彈藥等作戰物資裝車,總局從哈爾濱調撥一批鋼板給各前沿裝車站。后方各鐵路局,為了保証軍運列車運行安全,千方百計減縮管轄區內運用車的風管,撥出二千三百四十多根風管和一批膠皮墊圈,使軍運列車全部安上了制動風管。當時運用機車極其緊張,總局想盡一切辦法給鄭家屯分局、吉林局配備了足夠的運用機車。
最后,東北鐵路總局對這次軍運的組織領導和人員配備進行了詳細周密的安排。梅河口、四平、西阜新一線,剛收復不久,特別是彰武以南地區,職工缺員很多,成份比較復雜,繁重的軍運任務又落在這樣的地區。總局下決心從各局抽調一批工人、干部充實了這一地區。僅齊齊哈爾局就調出一千二百多名政治可靠、有業務技術經驗的工人、干部,分派到西線各站段。齊、吉兩局的主要負責同志都親自到前線指揮運輸。每個站都派干部具體指導,每趟列車都有干部添乘。如齊齊哈爾局局長黃鐸同志親自到鄭家屯分局組織運輸﹔鄭家屯分局長廖詩權、政委尹詩炎,分別到彰武、西阜新就近指揮軍運﹔吉林局副局長孫魯光同志到梅河口坐陣,鄭家屯分局運輸科長常克、副科長何彬和四平辦事處主任沈影同志親自坐台指揮行車。齊、吉兩局還派出大批干部到列車運行的重要地點親自參加作業。
一九四八年九月六日,“東野”總部下達命令:十日晚開始運輸。總局迅速調集車輛。九日,集中車輛達一千二百二十四輛,其中棚車六百八十四輛,敞車、平車五百四十輛。九日晚,以梅河口為主,以朝陽鎮、四平、吉林、西安為輔的編組站,也編好列車﹔部隊上車站為東豐、大興鎮、西安,下車站為新立屯、新邱、西阜新,同時做好了一切准備。
十日晚,這次大規模軍運開始,軍列按計劃正點發車。
當前行列車已駛進四平站時,突然接到“東野”總部首長急電,命令連夜將已經發出的兩個軍列,立即返回原地下車待命。同時,將已經停運的混合列車又恢復運行。這是“東野”總部為了迷惑敵人,防止暴露目標而採取的緊急措施。十二日夜晚,軍運列車又按計劃開始運行。
這次運輸中,西線鄭家屯、彰武、西阜新﹔東線梅河口、四平站是關鍵地區,敵人的飛機不但白天來,夜間有時也來,四平最多一天達七十二架次之多。這兩個站和沿線的運輸一線員工,為了保証軍列不被敵機發現,夜間都是採取無燈火作業。扳道員扳完道,為了確認道岔是否密貼,還要依次用手去摸,以保証軍用列車及時安全地、源源不斷地開往前線。
軍運開始后不久,遼西大雨連綿,西遼河大水猛漲,水位比最高的一九四六年還超出一米多。錢家店區段的線路被水淹沒,水勢凶猛,線路狀態不明,不知路基是否沖斷。在這關鍵時刻,通遼工務段段長喬子龍同志,以大無畏的精神,用手柱著木棍,趟著大水,頂著激流,在前邊一步一步地探查線路,慢慢地引導機車把軍列安全送過被淹區段。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復雜的戰爭環境下,長距離、短時間、大規模地運送兵員和裝備,沒有發生什麼事故,這在現在看也是難得的。
嚴守秘密,在這次軍運中做的也很成功。運送部隊的列車全用棚車。列車出發前,車門加鎖,貼上封條。列車運行時,看不到部隊人影,聽不到部隊聲音。就連鐵路員工也不知道運送的是什麼。因此,在義縣解放后,敵軍俘虜說,你們攻打義縣時,我們都不知道貴軍是從哪上來的。
九月十二日至二十一日,按計劃完成了三縱、二縱五師、炮縱等主力部隊到達西阜新的軍運任務。由於各路局員工的努力和軍隊的配合,運輸速度比預想的還快:四平、西阜新間,最快的隻用十四小時四十六分鐘,最慢的十九小時四十七分。前三天全是重車單程運行,到第四天,空車開始回返,白天,沒有敵機襲擾時,放行空車,減少會車,使運行時間大大縮短。在九天之內,共運送了六十四個軍列,把近十萬大軍安全、迅速、及時地送上了遼西前線,勝利完成了我軍大兵團調動的運輸任務。九月二十八日,總局接到“東野”總部的電報,表揚鐵路員工在困難的條件下,順利地完成了軍運任務。
戰勝轟炸 搶運軍火
九月十二日,遼沈戰役打響后,我軍以突然行動攻佔昌黎及其以西地區,同時包圍了興城、沙后所、綏中之敵,切斷了錦州、唐山間的聯系,斷絕了華北敵人增援東北的陸上通路,形成了“關門打狗”的形勢。
九月二十二日,敵人發覺了我軍行動意圖,派出大批飛機對我方鐵路狂轟濫炸,頻繁襲擾。
這時,我們運輸大兵團的空車還沒返回,而西線的作戰物資、民工列車,東線的炮兵縱隊、后勤部隊列車共六十九列又從哈爾濱、齊齊哈爾、吉林方面接連發出,密集運行到鄭家屯一帶。同時,按運送上級機關列車辦理的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及坦克團、工農學校等軍列也相繼到達,擠在一起,造成堵塞。由於敵機轟炸,白天空車不能運行,夜間重車又不能按時發出,途中運行時間隨著加長。二十九日敵機襲擾更甚,彰武、通遼、新立屯、蒼土、西阜新等站先后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通訊、給水中斷,情況非常緊迫。
總局針對上述情況,採取了緊急措施:一是迅速組織搶修,白天敵人轟炸,晚間保証通車,各個部門保証時間,不得貽誤﹔二是組織特別運輸機車大隊,由昂昂溪、北安,把軍列一直送到鄭家屯前線﹔三是組織“片面運輸”,當時人們叫“趕羊式”運輸,即向著一個方向連續發車。執行這三條措施效果很好,很快疏通了堵塞,扭轉了被動局面。
東北鐵路工人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刻苦興家、艱苦奮斗的戰斗作風,他們是在戰爭緊張、物資缺乏、生活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軍運任務的。東北解放的頭兩年,因為我們還不能給鐵路工人發工資,每人每月隻發給一百三十斤高粱米維持生活。有一次我去哈爾濱機務段,看見工人們穿得很破,寒天凍地腿上纏著麻袋片,干活很吃力。問他有什麼困難?一位老工人說:“吃不飽,干活沒勁”。他們就靠這一百多斤高粱米,拉家帶口維持生活,堅持上班,堅持修車。我回來把這個情況向陳雲同志匯報,陳雲同志當即決定,將每人每月的高粱米增加到二百五十斤。這也隻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而鐵路工人們體諒黨和人民的困難,毫無怨言,他們說:“為了支援前線,不給錢也干。”
在緊張的軍運中,他們勒緊褲帶,冒著生命危險,搶修被炸壞的線路和設備。經常是敵機剛剛飛走,大火未消,硝煙未散,不顧敵人扔下的一些炸彈還沒爆炸,鐵路工人和員工家屬們就奔向現場,抬鋼軌、扛枕木、挑砂子、填平彈坑、鋪設線路。由北安、齊齊哈爾、昂昂溪、白城子、哈爾濱、吉林等后方機務段組織的特別運輸隊的乘務員們,告別父母、妻子的時候,沒說到什麼地方、去干什麼,沒想是否能回來,他們隻說一句:“這次出乘日子長,不用惦記。”拎起飯盒就走。多少不平凡的事跡,就是這些平平凡凡的鐵路工人和家屬創造出來的:機車被打壞了,我們的司機頭上頂著閘瓦,冒著敵機掃射,搶上去修﹔途中機車燃軸起火,乘務員冒著生命危險,蹲在機車底部拉條上,給軸箱填硬油﹔爐條壞了,他們把草袋子蘸上水,披在身上,鑽進灰箱裡去修﹔有的宿營車被打壞,乘務員就在煤水車頂上休息。東北晚秋的夜裡,寒風刺骨,可我們的鐵路土人抱著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堅定信念,天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錦州是北寧線上的樞紐,是東北通向關內的咽喉,遵照軍委指示,為集中兵力攻克錦州,“東野”總部決定再從長春、沈陽方面抽調兩個縱隊,參加北寧線作戰。
正當這時,運往錦州前線的軍火列車連續被炸,連運軍火的汽車也被炸起火,攻打錦州的部隊又急需彈藥補充。九月下旬,東北野戰軍總部和總局當即決定,在昂昂溪組織一列秘密軍火列車——三○○五次,搶在敵人沈陽援軍出來之前運到西阜新車站。總局立即指示齊齊哈爾鐵路管理局和鄭家屯分局,要趁敵機大批轟炸暫停的空隙時間,以出其不意的突然行動,確保搶運成功。
三○○五次列車乘務組的十六名同志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九月二十八日將軍列開出。一路上同敵機斗智斗勇,在群眾的支援下克服了重重困難,沖破了層層險阻,經過四晝夜的運行,終於在十月二日早四點四十六分到達西阜新前線。實現了他們臨行前的誓言:“人在車就在,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把車開上去。”“東野”總部為了表揚他們的英雄事跡,贈給他們一面錦旗:“獻給三○○五次英雄列車”,后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給他們記特等功一次,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見了他們的代表,毛主席說:“向鐵路工人致敬!”
疏通堵塞 保証暢通
進入十月,敵人感到末日即將來臨,對我西線的蒼土、新立屯、泡子、彰武、通遼、鄭家屯等站進行狂轟濫炸,妄想切斷我運輸線。十月一日柳河大橋被炸壞,運輸陷入癱瘓。在這緊要關頭,鐵路員工為線路暢通創造了驚人的奇跡。當天夜裡,全線員工、家屬和鐵道縱隊戰士共同奮力搶修,經過一夜奮戰,就架起了便橋,二日夜就通過兩次軍列,三日夜,又通過四次軍列。
十月一日的大轟炸,使鄭家屯地區的鐵路遭到很嚴重的破壞,鐵路工人承受了更大的壓力。鄭家屯歷史上曾是我們民族抗擊侵略者的戰略重鎮。今天,它成了鐵路員工支援解放軍、打敗國民黨反動派的重要鐵路樞紐。從一九四七年五月,鄭家屯第二次回到人民手裡,敵人就把它視為眼中釘,每天飛機聲不絕,炸彈聲不斷。鄭家屯分局政委尹詩炎同志說,敵人扔在鄭家屯地區的炸彈,立著擺,也能擺一層。十月一日這天,整個地區被炸得一片火海,車站、電務段、機務段都遭到敵機的轟炸,煙塵滾滾。敵機還沒飛走,員工同志們就沖上去搶救起火的房舍,搶運倉庫的器材,搶救受傷的同志。機務段長邊光輝同志,看到庫停機車有全部被炸壞的危險,就冒著敵機瘋狂掃射,迎著大火沖上去,連續將七台機車開走,分散隱蔽起來。電務段長金子元同志原是齊齊哈爾電務段工人,隨齊局支援前線大隊來到鄭家屯的,在一次轟炸中爬上電杆,搶修被炸斷的通訊線路,不幸犧牲。解放后,鄭家屯分局在車站樹立一座紀念碑,紀念為遼沈戰役勝利,為東北全境解放,在搶修、搶運戰斗中光榮犧牲的金子元等十七位烈士。今天,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我們的青年同志,應當學習他們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精神,為振興中華貢獻更大的力量。
十月三日后的鐵路軍事運輸,較前個時期更為繁重。不僅要大量往前線運送各種作戰物資,還要及時運送隨著戰爭進展不斷前移的各級指揮機關。后方的十九個獨立團也要向四平、吉林地區集結。同時還必須准備幾個列車,隨時供給總預備隊的一縱隊機動運輸。
從一日到十日,敵機白天、黑夜不停地轟炸。四日,章古台停留三輛彈藥車被炸,站內三條線全被炸壞。五日,柳河大橋再次被炸,鋼梁塌落。當時,列車運行十分困難:西阜新傷病員要送后方醫院,空車連續回返﹔一部分重車待卸﹔六縱十七師因接受戰斗任務,所乘列車急需前進。但因大橋被炸,上下阻塞,南下重車都擠到彰武以北,停留在沿途。鄭家屯、通遼間有七列,齊齊哈爾、鄭家屯間十九列,哈爾濱、齊齊哈爾間五列。共有三十一個列車運不上去。而四平、鄭家屯間阻塞的列車還有不少。
為了扭轉這樣局面,十月四日和七日,總局與“東野”后勤部召開緊急聯席會議,確定整個運輸由總局全面負責,統一指揮,重新排列了運輸次序,決定以部隊、彈藥、汽油為先,其他次之,為確保安全,規定每個列車所挂彈藥車不得超過五輛,汽油車不得超過兩輛。並按李富春同志指示,以通遼為主,以甘其卡為輔,接受后方到達的物資與民工。同時“東野”總部首長決定,野政、野后機關的人員和所有后方支前的民工,均在鄭家屯下車,徒步趕往前線﹔隻允許作戰部隊、軍火和被服列車通過鄭家屯開往前線。這一系列的緊急措施貫徹下去,很快扭轉了鄭家屯樞紐地區的運輸堵塞狀況。
地處戰爭前沿的西阜新車站,也被敵機炸得隻有站線,沒有一間房舍。扳道房設在地窨子裡,站舍是用雨布搭起來的低矮的帳篷,但是調度指揮,運輸組織都從未間斷,保証了軍用列車一列跟著一列到達,卸下的草堆成了山,糧堆成了垛。
至十月八、九日,從后方各地運往吉林、四平地區的十九個獨立團,相繼到達。給一縱集結的列車,也已停留在所需地點。這個時期使用車輛之多是空前的。以七、八、九三日計算,留在彰武以南的重車達八百零三輛,供一縱和十九個獨立團使用的車輛達一千零九輛,往前線運輸的一千零八十五輛。幾個大站待裝的空車二百一十三輛,共計六千一百余輛。
英勇斗爭 迎接勝利
在東北,我軍完成了“圍錦打援”的部署以后,龜縮在沈陽的廖耀湘兵團即按照蔣介石的命令,組成“西進兵團”出犯新民,企圖解錦州之圍。
廖耀湘兵團出沈陽后,敵一股騎兵竄到蒼土車站,看到車站被破壞的狀況,到處尋找工具。敵人抓來了蒼土養路工區養路工人史雲普,問他工具那去了?他說被撤退的人帶走了。敵人說他藏起來了,逼他交出工具,他不交,敵人就打,老工人被打得渾身是傷,嘴流鮮血,還是說沒有。敵人氣急敗壞,端起刺刀,對准史雲普的胸膛進行威脅,但這位老工人,面對強敵,毫不畏懼,寧死不交。敵人逃跑后,等我們的同志回來,史雲普才把自己埋藏的工具挖出來,給大家搶修線路。蒼土車站很快通了車。
為了在運動中殲滅廖耀湘的西進兵團,根據上級指示,我們必須暫時撤出彰武。鄭家屯分局長廖詩權同志在彰武親自組織撤退,疏散車輛。他首先組織人力將一千多名傷病員送上火車,轉移到通遼﹔又將在甘其卡收容的四百多傷員及掉隊人員的行李、物資,用四、五個列車運到通遼。撤退工作做的井然有序。直到十一日早晨,敵人的槍彈已打到彰武車站,廖詩權同志才乘一輛軌道摩托車離開彰武。
彰武電務段的員工,撤退前秘密地藏好器材備品,撤退到甘其卡后,立即裝置好交換台,接通了電話。當時鐵路電話不單單是鐵路使用,更重要的是供軍事指揮用。電話交換台設在一所地主院落裡,以迷惑敵人,掩護自己,安全保密。那時不僅要和公開的敵人斗爭,還得同看不見的敵特、壞分子作斗爭。交換台剛安裝好,敵機就來輪番轟炸。但是我們的電話員,在敵機轟炸掃射下,仍堅持工作,始終保持電話暢通。在交換台前堅持工作的是李桂蘭、車錫娥、李廷霞三個女孩子。她們中最大的二十一歲,最小的才十四歲。這三位姑娘日夜堅守崗位,連續十幾天沒摘下耳機。電話線不知被炸斷多少次,電務工人們冒著危險一次一次地接通了。電話交換台不知搬了幾個地方,但是,通訊聯絡始終沒有間斷過。
十月十五日錦州解放了。從九月十二日遼沈戰役開始,到十月二十日,這三十八天內鐵路共開行軍列六百三十一列,使用車輛一萬九千五百六十一輛,運輸各種作戰物資五十八萬六千八百三十噸。
接著,前方勝利喜訊不斷傳來。十月二十八日,遼西會戰全殲廖耀湘兵團﹔十一月二日,沈陽、營口宣告解放。歷時五十二天的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全線一萬零九百四十公裡的鐵路至此全部回到人民手中。伴隨人民解放軍勝利前進,東北鐵路員工們歡天喜地,慶祝東北全境解放。同時,他們又提出響亮的口號: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把火車開到北平去!開到南京去!開到廣州去!
遼沈戰役的炮聲剛停,曾與解放大軍並肩作戰的東北鐵路員工們不待休息,不顧疲勞,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又投入了新的鐵路運輸工作。十一月上旬,沈(陽)山(海關)線開通以后,他們開著火車、拉著器材,跟隨東北野戰軍浩浩蕩蕩進關了。當時在鐵路員工中流傳著這樣一支歌。讓我記錄在這裡,作為這篇回憶錄的結尾。
穿過山洞,穿過鐵橋,
不分黑夜和白天。
越鋪越長,越鋪越遠,
千山萬水莫阻攔。
槍炮人馬,糧食被服,
海水一樣送到前線,
前方后方,連成一片,
綠燈時時保平安。
嗨嗨,嗨嗨!
路程在我們面前縮短,
我們絕不錯過時間。
不管黑夜,不管早晚,
火車頭吼叫著——
一直、一直、一直地沖向前!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資料》,中共黨史出版社)